封面.jpg

 

我想,今年台灣的重點歷史文物展覽,絕對是「敦煌風華再現:續說石窟故事特展」。

特展在今年四月開幕,我便陸續在個人的臉書頁面上看見許多學長姐、學弟妹、老師們,分享展場照片。

每看到一次,我就告訴自己一定要排除萬難去看展。

終於在滿艷寶一歲,整體狀況比較穩定,我們一家人開始島內小旅行,第一站就是我最愛的科博館。

「敦煌風華再現:續說石窟故事特展」為期半年,從2017年4月一直展出到10月,就展期而言是較長的。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資源豐富,除了特展之外還有許多引人入勝的常設展,專程前來一趟絕對值得。

 

---

 

【展覽起源】

其實,科博館在於1999年舉辦過一次「敦煌-沙漠中的明珠」展覽,一樣是為期半年的展出。

當時參觀人數達55萬人次,引起很大轟動,也獲得熱烈迴響。

所以,科博館為了讓台灣民眾再一次觀賞到敦煌的文化藝術寶藏,與敦煌研究院合作,籌劃本次「敦煌風華再現」續說石窟故事特展。

這次的展場涵蓋範圍達1,300平方公尺(約400坪),展出100 餘件/組精選展品。

 

---

 

【展區分配】

整個展覽分為二個展區:第一展場位在第四特展室及其外部陽光走道南邊;第二展場設在立體劇場旁廣場。

(因為本次參觀時間有限,所以沒有參觀到第二展場,有點可惜)

第一展場規劃六大主題,以第三單元為最重要的展示區域。

第一單元:介紹敦煌的歷史、地理與地質。

第二單元:介紹石窟分布、開鑿過程與建築形制。

第三單元:展示石窟內的藻井、邊飾與花磚等 建築裝飾,然後進入以壁畫、塑像和複製洞窟。

第四單元:介紹石窟內的寶藏,呈現藏經洞所發現的經書、文獻與文物。

第五單元:陳述敦煌石窟歷經的浩劫與重生歷程,敘說敦煌石窟如何從無人管理的狀態,發展成現今世人研究中古時期文化的重要藝術寶庫。

第六單元:著重在石窟之修復與保存,並敦請臺灣師範大學張元鳳教授協助建構壁畫臨本修護工作室,讓民眾瞭解修復的工序、成果及其重要性。

 

---

 

【展場區域配置圖,同時標示出焦點展品】

螢幕快照 2017-08-02 上午5.31.21.png

 

【敦煌·絲綢路上的明珠】

 

第一展場的入口外,有著巨型的輸出看板,上頭提的「敦煌風華再現」,是科博館邀請著名書法家董陽孜創作。

而展示看板則是莫高窟的「九重塔」。

「九層樓」是莫高窟的標誌性建築,高33公尺,它是第96窟,也是莫高窟最高的一座洞窟,正處在崖窟的中段,與崖頂等高。

中間有彌勒佛坐像,高35.6公尺,由石胎泥塑彩繪而成,是中國國內僅次於樂山大佛和榮縣大佛的第三大坐佛。

這座窟檐在唐文德元年(888年)以前就已存在,當時為5層,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和清代都進行了重建,並改為4層。

1935年再次重修,形成現在的9層造型。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展場入口處的九重塔看板】

敦煌01.jpg

 

【千年營造工程】

 

進入展場後,首先會看到展版介紹文字與介紹影片,針對敦煌石窟進行深入淺出的介紹。

大規模的敦煌石窟群是經歷了十個朝代,近一千餘年才完成。

洞窟從開始建造到完成,需要經過修整崖面、鑿窟、繪製壁畫塑像、修造並裝飾窟簷或殿堂等一系列營造過程,耗時從數月到數年,甚至幾十年。

在這個展區可以看見微縮版的「鑿窟程序」,讓觀者更清楚石窟是如何形成的。

 

【展板上介紹敦煌的地質特性】

敦煌02.jpg

【開鑿方式的介紹,以及微縮的開鑿過程模型展示】

敦煌03.jpg

 

【石窟藝術大觀】

 

這個單元是本次展覽中最區域最大的一個單元,首先展示石窟內的藻井、邊飾與花磚等建築裝飾,然後展示壁畫、塑像和複製洞窟。

本次展出41件壁畫臨摹作品,還有彩塑臨摹作品,這些作品彷彿讓人身歷其境。

複製塑像展示,最吸睛的就是158窟「涅槃窟」的涅槃臥佛複製塑像,原始塑像有15.8公尺長,是莫高窟中做大的一尊臥佛。

這次在科博館展示的複製塑像幾乎是一比一,有13公尺長,所以震撼力十足。

另外還有兩個複製洞窟,還有兩個極具代表性的複製洞窟,一個是建於北涼時期第275窟,及初唐時期第220窟,皆按原比例複製,

 

---

【藻井】

在洞窟頂部的中心突出一方井,繪成寶蓋圖案,稱藻井。

敦煌石窟的裝飾圖案中,以「藻井圖案」為代表,紋樣以纖秀的忍冬紋、蓮荷紋、聯珠紋為主,形式多樣。

隋代是北朝圖案向唐代圖案的過渡期。

唐代是敦煌圖案發展的高峰,「藻井圖案」為其精華,裝飾多仿綾、絹、繡織物上的紋樣,以卷草紋、各種圖形蓮花紋為特徵。

五代圖案承晚唐餘風,多繪「團龍藻井」 。宋至西夏圖案多浮塑施舍「團龍藻井」 ,繪以迴紋和簡單的團花紋,紋飾單一,如同壁紙。

元代窟少,殘存「五龍藻井」一窟,沿襲西夏遺風。

---

【花磚】

石窟內部空間的底部,包括前室、甬道及後室常見用花磚鋪成的地面。

敦煌石窟鋪設的花磚,最早見於隋代第401窟,一般約30平方厘米,厚約6厘米。

花紋以八瓣蓮花為主,如蓮花如意紋卷草紋 、八瓣蓮花雲頭紋,另有蔓草卷雲紋、桃心卷瓣蓮花紋、火焰寶珠紋等。

在已發掘的窟前遺址就出土了18種之多。除了植物花紋之外,還發現動物紋樣。

在敦煌三危山老君堂遺址出土龍紋磚及鳳紋磚;莫高窟第467窟前西夏殿堂遺址出土獅紋磚。

莫高窟中唐第112窟甬道口出土人馬磚;三危山老君堂唐代建築遺址出土翼馬磚;在佛爺廟唐墓出土駱駝磚。

莫高窟已發現的鋪地花磚包括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幾個朝代。

 

資料來源:頂天立地的敦煌石窟藻井及花磚 (圖‧文:何傳坤)

 

---

 

【展場內的藻井展示,除了平面展示之外,也打造情境展示,讓觀者更了解藻井的位置與用途】

敦煌57.jpg

【最左側是莫高窟第209窟的「葡萄石榴藻井」,左二是莫高窟第407窟「三兔飛天藻井」】

敦煌54.jpg

【展示花磚:八辦蓮花磚、寶相花紋磚、桃心石榴磚、如意卷草紋磚】

敦煌56.jpg

【展示的花磚也是複製的臨摹品,可以看見形制之美】

敦煌55.jpg

 

【臨摹壁畫】

臨摹壁畫一直是敦煌研究做重要的一環,敦煌研究員都有臨摹壁畫的技術。

也是因為臨摹壁畫,使得敦煌美學可以被廣大世人認識。

然而提到臨摹壁畫,最廣為人知的就是張大千的敦煌臨摹壁畫,雖然褒貶不一,但是也是讓敦煌壁畫見於世。

臨摹壁畫的畫師們從礦物顏料制作開始,以疊染法的顏色鋪排,以線條並重法和反描勾色線施以重彩法。

本次特展選取了敦煌從隋唐南北朝到元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進行展示。

我自己很喜歡臨摹壁畫展區的顏色,深沉的紫色,帶著神秘與高貴。

 

 

【展區入口引用余秋雨《文化苦旅》中對於莫高窟的描述

敦煌04.jpg

【展區入口處有運用紋飾製作出來的印章,可以印在展覽簡介背後,帶回家當作紀念】

敦煌53.jpg

【每一張臨摹壁畫都值得細細品味,中間的臨摹壁畫為榆林窟第3窟,西夏時期的千手千眼觀音】

敦煌58.jpg

【左牆是莫高窟第61窟,五代的五台山圖 ; 右牆上的臨摹壁畫是285窟,西魏時期的伏羲女媧圖】

敦煌59.jpg

【左方臨摹壁畫是莫高窟第98窟,五代時期的供養人,圖中人物為于闐王李聖天 (延伸閱讀:敦煌壁畫中的于闐國王)】

敦煌60.jpg

 

【都督夫人太原王氏禮佛圖】

 

本次的重點展品之一,莫高窟第130窟南壁,盛唐時期的地話,此為供養人畫像。

榜題為「都督夫人太原王氏」,她是天寶十二載(753年)前後出任晉昌郡都督的樂庭瓌的夫人。

畫面右方依次為都督夫人,她的兩個女兒以及九名婢女,人物身量遞減,顯示出等級森嚴的氣氛。

都督夫人身著織花石榴紅裙,肩披薄帛,峨髻高聳,髮上簪花,並有釵梳插飾髮間。

身後二個女兒(十一娘及十三娘),分別穿著綠裙和黃裙,前女梳高髻,後女戴鳳冠,朱白衫上分別披有多層絲絹帔帛。

身後九名侍婢,均著男裝,各依年齡,結出不同髮式,或捧花,或執壺,或持扇,或擎布施的奩筴,侍立於夫人小姐身後。

夫人及其女兒的服裝色彩繽紛,佈滿團花紋樣,顯得富麗堂皇,花團錦簇。

畫中各婦女均畫短眉及以朱紅點染嘴唇。都督夫人女兒眼瞼或臉上有紅點或花形裝飾。

用胭脂或丹青在臉頰、額頭或太陽穴兩邊畫圓點或其他圖形,稱為「花靨」;

貼在眼瞼或額頭上用金、銀、玉翠等製作成五顏六色的裝飾物,稱為「花鈿」。

此原壁畫殘損嚴重,段文傑先生在大量研究唐代服裝的基礎上,復原臨摹了此畫。(資料來源:香港文化博物館

 

【本幅臨摹壁畫是壁畫區的重點之一,可以看見唐朝時期權貴人家的服飾與衣著】

敦煌61.jpg

 

【五百強盜成佛因緣故事】

 

這是本次展覽另一個重點臨摹壁畫,西魏時期莫高窟第285窟南壁的「得眼林」,或稱「五百強盜成佛因緣」,也是敦煌故事畫中最具代表性的精品。

故事說:有五百人造反,遭到波斯匿王的鎮壓;此五百人戰敗被俘,受到審訊,被剝去衣服施行剜眼的酷刑。

雙目失明的五百人放逐荒野,飢寒交迫,痛苦呼嚎,感動了天神。

天神灑下香山藥,使他們復明,佛現身為他們說法,五百人皈依佛法,剃度出家苦修,終於成佛。

壁畫中以五人表示五百人,各持刀、矛、盾牌,抵抗全副武裝的官軍,再現了1,400多年前的戰爭景象。

同時還為我們提供了當時服飾、兵器、刑法和建築等方面形象化的珍貴資料。(資料來源:敦煌藝術

 

【看出西魏時期的畫風在人物上較為細長,而且使用草木分割畫面,作為情節的區隔】

敦煌05.jpg

【莫高窟第329窟,原壁畫繪於初唐,左一是乘象入胎,左二是夜半逾城,都是出自佛教故事】

敦煌06.jpg

【】

敦煌52.jpg

 

【莫高窟第158窟  涅槃窟】

 

這次展覽最吸精的展品,也是每位來訪者都會攝影留念的地方。

「涅槃」為佛教用語,指經過修行,能夠徹底斷除煩惱,具備一切功德,超脫生死輪回,入於不生不滅的境界,因此也是佛教徒們的最高理想。

第158窟涅槃像既是中唐大型塑像的代表作,也是同類塑像中的傑出作品。

在莫高窟內的塑像為石胎泥塑,身長15.8公尺,本次的臨摹塑像為13公尺,幾近一比一的大小。

所以在視覺上相當令人感到震撼。

涅槃像面部,雙目半閉,唇含笑意,絲毫沒有凡人臨終時痛苦和悲哀的表情。

相反的猶如欣慰、滿意而入睡,整個形態、表情深刻地表現了「寂滅為樂」的涅槃境界。

第158窟的涅槃像之精美,不僅侷限於主尊涅槃佛像本身的藝術成就,也體現出敦煌最重要的藝術特點,即將彩塑與壁畫完美結合。

第在涅槃像後面的西壁,繪製了兩排舉哀者像,上排19身菩薩像,下排17身羅漢像,同時還畫了14身天龍八部護法神像等。

南壁涅槃像頭部上方,繪釋迦牟尼的大弟子迦葉奔喪和十大弟子舉哀,北壁佛足處繪以吐蕃贊普和中原帝王為首的帝王舉哀。

同時在佛床下方繪須跋陀羅先佛入滅、末羅人歌舞、鳥獸助悲等內容。

這些呼之欲出的逼真形象使畫面引人入勝、感人肺腑,運用極為巧妙的藝術手法烘托出涅槃這一主題。

(資料來源:敦煌研究院

 

【第158窟涅槃窟的文字介紹展板】

敦煌49.jpg

【展場完整的將雕塑與壁畫的結合呈現出來,在視覺上令人非常驚艷】

敦煌07.jpg

【佛陀面色安詳寧靜,呈現出高超的藝術美感】

敦煌09.jpg

【涅槃像的臥姿稱為「獅子臥」,是印度傳來的形式,即佛像枕右手而臥(這是僧人睡覺的其中一個標準姿勢),左手輕放於身上,雙足相疊橫臥】

敦煌11.jpg

【館內有建議最佳拍照位置,可以照出涅槃像整體,可惜我們站到那個位置卻一直拍不好】

敦煌08.jpg

【涅槃像對面展示著泥塑雕像的製作步驟,以及另一個展示空間的入口】

敦煌51.jpg

【泥塑雕像的步驟,看似簡單,其實需要花費相當的時間,而工匠師的技藝也相當重要】

敦煌10.jpg

【另一個展示空間入口出的門楣上,展示著臨摹泥塑浮雕】

敦煌12.jpg

【本次特展的單件臨摹泥塑,應該共有八尊。此區每尊塑像在後方都有圓形光圈,營造出佛光萬千的形象】

敦煌48.jpg

【此區皆為泥塑婆薩相,重點展品有莫高窟328窟,供養菩薩像 ; 以及205窟的菩薩坐像】

敦煌13.jpg

【每尊臨摹泥塑菩薩像都各有特色,可以看出不同朝代不同時期的藝術表現,以及衣著服飾】

敦煌14.jpg

 

【莫高窟第45窟】

 

本次展覽的重點展品,莫高窟第45窟建於莫高窟全盛時期,但是無明確的造窟功德與文獻記載。

第45窟正面佛龕的群體彩塑,其高超的表現技巧,被認為是莫高窟盛唐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一鋪彩塑。

這組塑像可謂形神俱備,彷彿是盛唐時期不同人物的寫照,充分展現出人間性格,生動地刻劃了佛陀與弟子等不同的身份與內在性格。

佛陀的莊嚴、弟子的謙恭、菩薩的柔媚、天王的威嚴都得到恰如其分的展現。

從視覺角度來看,這一組七身彩塑以佛陀為中心,左右大體對稱排列,各塑像目光俯視。

佛教徒於此窟龕前正中跪拜仰視時,會發現每身彩塑都像在慈祥地凝視著自己。

此組塑像還有另一特色,是結合繪與塑的表現手法,如在七尊造像間穿插描繪了六尊菩薩,將塑繪融合得淋漓盡致。

另外,佛陀身後描繪了菩提寶蓋,在佛尊像的上方龕頂壁畫有《法華經》中之〈見寶塔品〉的場景。

多寶塔內釋迦牟尼與多寶佛相對而坐,寶塔兩側各有赴會聽法的菩薩。

而八弟子、諸菩薩、天龍八部(佛教護法神)和飛天繪製在塑像背後的龕壁和龕頂。

表現了淨土說法的完整場面,使這裡的佛龕、雕塑和繪畫相互配合,構成一幅立體的說法圖。

(資料來源:香港文化博物館

 

【七尊佛像用俯視的角度,彷彿正凝視著來訪的觀者】

敦煌15.jpg

【艷寶對這一窟的展示很感興趣】

敦煌16.jpg

【左方是第194窟的北方天王像,右方為男方天王像】

敦煌17.jpg

 

 

---

 

除了第158窟跟45窟的複製展示外,本次展覽還有第275窟與220窟的複製展示。

比較特別的是,第275窟與220窟仿照原始參觀的方式,窟內完全無照明。

必須向現場工作人員借用小手電筒,感覺更身歷其境。

 

---

 

【莫高窟第275窟】

 

此窟建於十六國晚期的北涼時期,是莫高窟現存時代最早的洞窟之一。

其建築形制屬殿堂窟,正壁(即西壁)中央為交腳而坐的彌勒菩薩像,坐於雙獅座上。

左右兩壁(即南壁、北壁)的上半部分別開鑿兩個闕形龕及一個雙樹龕。

闕形龕內塑手印各異的交腳菩薩;雙樹龕內則塑思維菩薩,兩壁的下半部則繪壁畫。

正壁的彌勒菩薩像,交腳坐於獅子座上,左手施與願印,表示滿足眾生的心願。

菩薩頭戴化佛冠,曲髮披肩,穿西域式的服飾,上身半裸,下身束裙,戴臂釧胸飾。

面相豐圓,神情平和而莊嚴,胸腹部沒有起伏,兩腿沒有粗幼的變化。

下裙緊縛雙腿,以貼泥條和陰刻的方法表現出衣服褶皺和起伏。

這種於突起的衣紋線上施陰刻線法見於公元四、五世紀的犍陀羅(即今阿富汗及巴基斯坦北部一帶)雕刻。

同樣,菩薩背後的三角靠背,以浮塑的手法塑造出如錦製般的紋飾,亦見於新疆和阿富汗的石窟中。

這類交腳菩薩的最早源頭可追溯至阿富汗,一般都被認為是西域傳來的造像風格,它體現了早期敦煌石窟中的西域佛教藝術元素。

南、北兩壁 闕形龕內的菩薩塑像為交腳坐式,闕形龕為佛龕的其中一種形式。

此龕正面上方是屋頂,兩側各有一高一低的闕,闕形龕是敦煌最具特色的龕形。

北壁繪有本生故事,本生故事是指釋迦牟尼前生無數世的種種善行事跡。

(資料來源:香港文化博物館

 

【展場內第275窟的展示入口處,播放著完整的洞窟介紹影片】

敦煌46.jpg

【經由展板的文字內容,可以先了解275窟的意義與呈現內容】

敦煌47.jpg

【北壁的菩薩為交腳坐式,從形式與畫風可看出是莫高窟年代較早的作品】

敦煌24.jpg

正壁的彌勒菩薩像,交腳坐於獅子座上,左右兩側也有獅子護法

敦煌25.jpg

 

---

【莫高窟第220窟】

 

此窟是初唐的代表性洞窟,是敦煌少數有明確建窟年代的洞窟,為敦煌望族翟氏所建,故又稱為「翟家窟」,始建於唐貞觀十六年(642年)。

此窟屬覆斗頂形殿堂窟,正壁(即西壁)開一長方形敞口大龕,內有五尊塑像。

南壁繪西方淨土變,北壁繪藥師經變,東壁窟門兩側繪維摩詰經變。

這種在洞窟的兩側壁面,表現西方淨土世界與東方淨土世界的格局,是唐代前期洞窟的典型佈局形式。

佛龕內現存五尊塑像,以釋迦牟尼佛居中,兩側分列迦葉及阿難二弟子及兩尊脅侍菩薩。

這些塑像都經後代重修,失去了原來的風采,只有弟子迦葉像基本保留了初唐時的風貌。

五尊塑像的背後繪有佛陀的其餘八個弟子,加上迦葉像及阿難像,正好組成佛陀十大弟子。

---

南壁繪西方淨土變

畫是描繪阿彌陀佛所在的西方淨土,即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美景。

是莫高窟出現最早、場面最大的淨土變,一堵牆壁只畫一幅經變畫也是始於此窟。

---

北壁繪藥師經變

此窟的藥師經變,是根據隋代達摩笈多翻譯的《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而繪畫,描述東方淨土世界的情景。

此為首次出現於唐代洞窟的藥師經變,也是初唐時期唯一的一鋪藥師經變,更是莫高窟唯一一鋪主尊為藥師七佛的經變,且七佛均為立像,非常特別。

---

(資料來源:香港文化博物館

 

 

【展場內地220窟的介紹展板】

敦煌45.jpg

【北壁上的樂隊】

敦煌18.jpg

【北壁的藥師七佛與菩薩】

敦煌19.jpg

【220窟的藻井壁畫】

敦煌20.jpg

【在原始洞窟中,有些壁畫已經脫落無法辨識,在複製的時候也將原樣複製下來】

敦煌23.jpg

【西壁的佛龕與彩塑】

敦煌21.jpg

【220窟的塑像都有經過後代整修,所以樣貌已非最原始的塑像,只有迦葉像維持最初出的樣貌】

敦煌22.jpg

 

 

【石窟內的寶藏】

 

這一個展區是以「藏經洞」為主體概念的展示。

西元1900年,震驚世界的藏經洞被發現,堀內堆滿了五萬多件屬於西晉到北宋間的經卷、絹畫、法器等。

這次展覽當中展出許多出自藏經洞的珍貴文物,包括回鶻文木活字粒、絹幡、西夏文諸密咒要語、西夏文普門品。

有些都是國寶級的珍品,這次展出能看到一些珍品文物,其實是相當值得。

由於文物比較無法接受大量的光線,所以本區的展場光線會較為微弱,是為了要保護展品。

 

【此展區在入口處,模擬當時藏經洞被發現的情境展示】

敦煌62.jpg

【展櫃內展示著本才由敦煌研究院運至台灣的珍貴文物,並輔以展板介紹】

敦煌26.jpg

 

【西夏文《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此經文於1959年3月在莫高窟大泉河東岸的小型塔中發現。

經文譯自後秦鳩摩羅什漢譯本,為經折裝的形態,紙質薄細柔軟。

經文內頁是以上圖下文的方式製版印刷,上方四分之一空間圖畫為《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種種情節。

其下四分之三空間則為小楷刻字的西夏經文。扉頁繪刻一精美的水月觀音圖。

木刻的圖繪多達55幅,其中述及的人物多達166身之多,內容十分豐富。

此西夏文的圖解本〈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為現存的孤本。

圖文對照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可有效地幫助解釋和說明經義,使佛經更容易在社會上普及和廣為流傳。

此件作品讓後世了解西夏版畫藝術與西夏文字,佛經上的插圖亦可瞭解西夏人物形象、髮式、衣冠服飾等,是研究西夏民族文化的重要歷史資料。

(資料來源:香港文化博物館

 

【可以看到西夏文繁複的美感,認真研究之後發現一個字都看不懂】

敦煌42.jpg

【圖文對照十分精細,代表在西夏時就有佛經繪本的概念】

敦煌41.jpg

【梵文陀羅尼殘片,是目前所知在中國發現最早的版畫,但是因為年代久遠,所以都是殘片,這次展出一小塊殘片】

敦煌43.jpg

 

【西夏文《諸密咒要語》】

 

西夏文活字版印刷《諸密咒要語》,1989年在莫高窟北區B121窟出土,現存16頁。

每頁文書高25、寬17.5厘米,有的為殘片,有的頁面完整或基本完整,蝴蝶裝,四周雙線框。

一頁分兩面,中間為白口,版口中有頁碼,有時用西夏文,有時用漢文,字體方正,類隸書。

該文獻為內容為密教修行儀軌之類,為海內外所僅存的世界孤本。

(資料來源:敦煌研究院

 

【此文物可以看出,西夏時的活字排版印刷已經應用得相當完善】

敦煌44.jpg

回鶻文木活字粒,用來作為活字排版使用

敦煌27.jpg

【沒想到在佛窟也有出土骰子,猜想可能是修築工人的遊戲用具吧!】

敦煌28.jpg

【絹幡展示,但是我居然忘記拍重點展品!只能讓想看的人自己進展場看了。】

敦煌30.jpg

 

【莫高窟六字箴言碑(複製品展示)】

 

此石碑上方橫書 「莫高窟」 三字,年代是元至正八年(1348年) 石碑的內容由三部分構成:

(一) 碑心中央陰刻的觀音像應為藏傳密教的四臂觀音像。

(二) 觀音像上方及左右兩側各刻「六字真言」兩行,每行一種文字,計有梵、藏、漢、西夏、八思巴蒙古、回鶻等六種文字。

「六字真言」為觀音菩薩咒,藏傳佛教徒經常誦讀、供奉六字真言,希望得脫生死輪迴之苦。

(三) 石碑的兩側及下部刻有與此功德活動有關的人員題名,包括西寧王及其家眷、當地官員及僧人,所有非漢族名字均譯成漢字。

這說明元代敦煌地區的佛教仍盛,信眾不限族屬。

碑的功德主是出鎮沙州的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八世孫速來蠻西寧王。

立此碑應是佛教人士參與敦煌地區世俗社會的一次驅魔消災的宗教崇拜行為,它是按照藏傳佛教中一系列集體的儀軌來完成的。

 

敦煌31.jpg

 

【歲月魔法師】

 

我很喜歡最後一個展區的設計,因爲敦煌石窟壁畫之所以能夠被世人看見,是需要投入大量心力在修復與保存上。

最後一個展示單元,著重於石窟、壁畫與文獻的修復過程與保存成果,並且在展場內建造了一間壁畫臨本修復工作室。

這一個工作室由台灣師範大學張鳳元教授指導,可以完整地看見修復工作所需要的用品,讓人明白畫作修復是一門深刻的學問。

此外,還有一個區域展示壁畫常用的礦物顏料。

古代並沒有化學顏料,因此每一個顏色都必須有相對應的礦石,將其磨成細粉後調製成顏料。

這時候會發現原來大自然中有那麼多美麗的顏色,很多礦石顏料都擁有化緣顏料沒有的美麗光澤。

 

【壁畫結構與繪製過程的展示,壁畫是一層層的堆疊】

敦煌40.jpg

【展場中打造的壁畫臨摹保存修復室,讓觀者可以一窺修復技師的日常工作場所】

敦煌34.jpg

【許多顏料、畫筆、溶劑等等,重要的是在繪製過程中一定要帶上手套避免手部的油脂碰到臨本】

敦煌33.jpg

【小小的一方工作室,多少修復師日日夜夜都待在這樣的小空間中】

敦煌39.jpg

【工作桌上展示著很多我們平常都沒有見過的工具,】

敦煌37.jpg

【展示櫃裡展示著其他有趣的工具,我一直在想注射器的用途是什麼】

敦煌38.jpg

【展櫃中展示著天然礦石,我想也只有科博館有能力企劃這樣的單元,因為直接跟地質組借展品就可以了】

敦煌32.jpg

【天然礦石粉末的顏色真的很迷人,但是現在如果要用天然礦石作畫,顏料費用應該會很昂貴的】

敦煌35.jpg

【沒想到天然的礦石粉末也可以調製出深淺不同的色】

敦煌36.jpg

 

 

不論你是很久沒有到博物館,還是正計劃要去博物館,但是躊躇不前。

敦煌展是我大力推薦今年一定要看過的展覽!

 

---

敦煌風華再現:續說石窟故事特展

地點: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台中市北區館前路一號)

展期:106年4月26日~10月1日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9:00-17:00,周一休館,寒暑假期間,週一不休館。

票價:敦煌主展場180元、敦煌多媒體展場50元、敦煌主展場+多媒體展場200元、敦煌主展場+多媒體展場+科博館展示廳250元

官方網站:http://web2.nmns.edu.tw/Exhibits/106/DunHuang/

---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的分享,請給我一點鼓勵,來粉絲團案個讚吧!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碧安朵 的頭像
    碧安朵

    Viento。碧安朵's 博物館

    碧安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