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_副本112.jpg

---

人類學家的錢包特展,從2017年開展6月開展時,就被我列入必看的展覽口袋名單。

可惜當時艷寶剛滿一歲,育兒讓我分身乏術,只好先把所有的重心都放在孩子上。

最近,突然看到指導教授於臉書再次分享這個展覽,我才驚覺,我居然忘記這個展覽。

策展人是我很尊敬的研究員,而且特展中有我碩論的引用文獻,這篇文獻幫助我釐清物質與社會之間的意義。

---

參觀完展之後,我發現雖特展雖然規模不大,但是展品內容非常豐富,在文字與細節處理上表現滿分。

中研院有強大的學術基底與豐沛的文獻,展覽的內容充滿知識性,深入淺出,不會給人生硬的感覺。

結合教育意涵,有手動操作區,是非常適合帶著孩子一起來看的展覽。

展覽強調能邊玩邊動腦,以淺顯易懂的文字,搭配大量體驗式的遊戲設計。

例如:分類磁鐵板、抽籤動動腦、丟銅板選路、設計自己的貨幣等參與式展覽。

此外,展場學習單是錢包造型的摺紙遊戲卡,作為參觀時思考的小幫手。

學習單不只可用來回顧展覽的內容,還可以摺成小錢包,帶回家做紀念。

---

這除了適合成人之外,展覽還適合哪個年齡層的孩子?

個人認為很適合中年級以上的孩子,可以吸收獲得更多不同的知識與觀念。

中年級以下的孩子,看這個展的建議就是以「手動操作體驗」為主。

像是展區:「人類學家的大錢包」、「為何這些是貨幣」就可以讓孩子動手觸摸遊戲。

---

【人類學家的錢包特展,在中央研究院內的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展出,不用門票,可以自由入場】

人類學家的錢包94.jpg

【原本預定展期只到2018年8月31日,現在延長至10月31日】

人類學家的錢包93.jpg

---

【策展理念】

透過人類學家在世界不同文化的研究,呈現出貨幣的多樣性,以及背後的文化意義與權力關係,同時帶領參觀者思考:

貨幣是甚麼?

貨幣的價值從何而來?

在文化接觸的介面,人們如何交換、交易?

貨幣的象徵與政治意涵為何?

貨幣對人類的社會生活有甚麼影響?

貨幣的未來式有哪些可能?

---

這個展覽,有別於我們對於一般貨幣展的認識,一般的貨幣展可能只是單純呈現各國紙鈔的展示。

但是,人類學家的錢包特展,經由不同的交易媒介的探討,讓參觀者思考貨幣的本質是什麼。

展覽內容不僅有傳統與地方的貨幣形式,也有新自由主義下出現的另類貨幣。

在看展的過程中,參觀者也會不停的被展覽「主動提問」,這是在刺激參觀者的思考,並嘗試找出答案。

---

【帶孩子進展場前,千萬不要忘記先拿取屬於孩子的學習單】

人類學家的錢包099.jpg

【學習單折起來就是一個可愛的小錢包】

人類學家的錢包100.jpg

【一進入展場,就出現一個大大的提問『什麼是貨幣?』,可以手動操作特製磁鐵板,將你認為是貨幣的圖案放進錢包裡】

人類學家的錢包098.jpg

【用貝珠錢的圖樣做成的門簾,第一眼看到的時候非常驚艷,物件的意義又再次被轉化了】

人類學家的錢包03.jpg

---

【第一展區:世界上的貨幣有哪些?】

第一個展區,從歷史脈絡與文化角度,展示世界上曾經或是現有,被當作是「貨幣」的物件。

像是穀物、獸皮、牛羊隻都可以當作是貨幣,雖然我們都曾經學過「以物易物」,但是貨幣又比「以物易物」更系統化。

在這個展區裡,最吸引我的應該是「鹽」和「泡麵」作為貨幣這件事情。

在羅馬共和時期,「鹽」用來支付給士兵作為薪水,也成為英文中的薪水Salary的字源。

(所以薪水嘗起來應該是鹹的,它混合了汗水與淚水啊~~)

「泡麵」作為貨幣也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情,但是它其實需在特定的區域內才成立。

「泡麵」在監獄裡可以當成貨幣,是否侷限於固定的文化內?還是在於不同文化體系內也是如此?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跨文化有趣議題。

---

【進入展場可以看到地一個展區,主題是世界上各式各樣的貨幣】

人類學家的錢包04.jpg

【有我們曾經學習過的貨幣,也有我們不知道的貨幣】

人類學家的錢包05.jpg

【穀物作為貨幣,在歷史上很常見,而且在西元三千年前就開始被使用】

人類學家的錢包06.jpg

【鹽當作是貨幣,聽起來很不可思議,因為鹽是我們每個家庭內廚房都有的調味料】

人類學家的錢包07.jpg

【在監獄裡,香菸跟泡麵可以當作是貨幣,香菸作為貨幣我們尚可以理解,但是泡麵當作是貨幣就很有趣】

人類學家的錢包08.jpg

【我們所吃的巧克力原料「可可豆」,是一種珍貴的農作物,所以在阿茲提克帝國時也被當作是貨幣使用】

人類學家的錢包09.jpg

【動物身上的牙齒、羽毛也可以當作是貨幣】

人類學家的錢包10.jpg

---

【第二展區:貝類的另一種物件意義-貨幣、身分象徵、餽贈之禮】

第二展區,是整個展覽很重要的主軸,因為內容為策展人郭佩怡副研究員的研究範疇。

首先針對「貝類」在各個不同文化與歷史階段,作為貨幣這件事情進行描述,再帶出目前世界上還在使用「貝類」作為貨幣的文化。

貨幣,可以是任何一種型態而存在,在所羅門群島的LangaLanga人,至今還使用傳統的貝珠錢。

但是「貝珠錢」卻不單純只擁有貨幣的意涵,它可以被轉化為餽贈之禮(例如聘禮),或是身分的象徵。

讓我們跳脫「貝類」本質的意義,以及「貨幣」被規範的意義。

進一步思考,物件的意義是多種,而且可以被社會體系轉化,在不同的體系中,物有它自己本身的社會生命。

---

【第二展區是本次展覽的重點,有很完整的貝珠錢展示與介紹】

人類學家的錢包11.jpg

【除了貝珠錢,也有「石錢」的存在,在雅浦島上,石錢雖然已經提停止生產,但是仍在流通使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貨幣】

人類學家的錢包20.jpg

【雅浦島是在太平洋西部加羅林群島中的一個島,1898年德國從西班牙奪占,一戰後為日本占領;二戰後為美國託管】

人類學家的錢包15.jpg

【雅浦島上除了使用石錢之外,也有使用貝幣,貝幣有兩種,分別是 yar 和 gau】

人類學家的錢包17.jpg

【貝幣 yar 是使用珠母貝製作,而貝幣 gau 則是經常串連著鯨魚牙】

人類學家的錢包18.jpg

【看起來像裝飾品一樣美麗的貝幣 yar

人類學家的錢包19.jpg

---

【貝幣作為貨幣的歷史與過程】

貝類,是世界各地很常出現的貨幣,最常使用的是「子安貝」來做為貨幣,中國古代也曾以貝類為貨幣。

除了用整個貝殼當作是貨幣,貝幣也常常以「貝珠」的形式出現,世界各地皆有,在臺灣也有出現以貝珠為貨幣的情形。

根據日本人類學家伊能嘉矩(註一)的紀載,臺灣原住民社會中有貝珠貨幣的使用,分布於泰雅、賽夏、排灣。

---

【貝作為貨幣的基本介紹】

人類學家的錢包21.jpg

【最常被當作是貨幣的子安貝】

人類學家的錢包22.jpg

【也有展示考古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貝幣】

人類學家的錢包23.jpg

【貝類不僅被當作是錢幣,也可以被當作裝飾品使用】

人類學家的錢包24.jpg

【貝類的飾品可以配戴於身上,也是一種身分的象徵】

人類學家的錢包25.jpg

【泰雅族的貝珠布,根據研究紀載,在大約1915年左右,五串貝珠串可以換一件珠布,兩件珠布可以換一件貝珠衣

人類學家的錢包26.jpg

---

【目前仍然使用著貝珠錢:所羅門群島的LangaLanga人】

所羅門群島位於南太平洋,由900多個天然島嶼,以及搭建在海上瀉湖的人造小島組成。

LangaLanga人居住在所羅門群島,馬來塔省(Malaita Province)的朗嘉朗嘉(LangaLanga)地區,是目前世界上仍製作,並且使用貝珠錢的族群。

他們選擇獨特的貝殼,並使用傳統的鑽孔器「futa」製作貝珠錢。

貝珠錢為LangaLanga社會的地方貨幣,與索羅門群島發行的國家貨幣「所羅門元」並用

小串貝珠錢可以用來繳學費、教會獻金、買食物,大串的貝珠錢可以用於聘禮、賠償、土地交易。

此外,貝珠錢也是LangaLanga人重要的經濟收入,除了會賣給其他的島民與觀光客之外,也會跨國賣到新幾內亞。

貝珠錢除了是貨幣之外,同時也為LangaLanga人文化認同的表徵,更擴大為國家文化的表徵。

所以,對LangaLanga人而言,貝珠錢並非單純只是貨幣而已,它擁有非常多種的意義。

---

【關於所羅門群島的LangaLanga人貝珠錢】

人類學家的錢包27.jpg

【所羅門群島上製作貝珠錢使用的傳統鑽孔器「futa」,以及所羅門群島上可以使用的紙鈔】

人類學家的錢包28.jpg

【LangaLanga人製作貝珠錢使用的各種貝殼】

人類學家的錢包29.jpg

【可以看到每一個貝珠錢的製作都是非常精細】

人類學家的錢包34.jpg

【貝珠錢以串的方式來進行交易】

人類學家的錢包32.jpg

【各式各樣的貝珠錢展示】

人類學家的錢包30.jpg

【貝珠錢項鍊,是近幾年才開始出現的形式】

人類學家的錢包33.jpg

【索羅門群島目前為台灣的邦交國,使節來訪臺灣會致贈帶有國家表徵的貝珠錢】

人類學家的錢包31.jpg

【貝珠錢也可以做為聘禮、嫁妝、禮服】

人類學家的錢包35.jpg

【在貝珠錢中,以紅色的貝珠錢最為貴重】

人類學家的錢包37.jpg

【一整套的貝珠錢新娘禮服,是非常難得一見的展品】

人類學家的錢包38.jpg

【整套的貝珠錢新娘服飾,穿上它的新娘也象徵著富有財力】

人類學家的錢包40.jpg

---

【第三展區:世界各地的貨幣展示】

畢竟是貨幣有關係的展覽,自然也是有展示世界各地的錢幣,用世界地圖嵌硬幣的展示方式很有趣,可以讓參觀者了解錢幣使用的範圍。

唯一覺得有點缺失的地方,就是紙幣展示的位置太高了,讓人有點看不清。

但是因為紙幣並沒有刻意用壓克力板保護,或許是害怕被損毀或是偷盜才放的那麼高。

---

【這面展板,展示世界各地的紙鈔與錢幣】

人類學家的錢包12.jpg

【要很仔細看才能看到錢幣上的圖案,有點像是小小偵探一樣,如果有安排一個放大鏡讓孩子拿著觀察,也是不錯的展示方式】

人類學家的錢包13.jpg

【非洲大陸只有北非跟南非的貨幣有展示】

人類學家的錢包14.jpg

---

【第四展區:思考---為什麼這些東西被當成是貨幣使用】

個人認為,這個展區很有趣,是可以動手操作以及思考問題的一個展區。

在大錢包中有14個手拿板,手拿板的圖案是曾經或現在被當作是貨幣的物品。

手拿板的正面,書寫的文字是「物品被當作是貨幣的原因」,但是這些原因可能只是其中之一,並非全部的原因。

手拿板的背面,有各種不同的問題,則是要引發參觀者的深度思考。

---

我認為如果帶著國小中年級以上的孩子,可以選擇幾樣手拿板來互動思考。

例如:貝殼手拿板、皮毛手拿版、金塊手拿板,這三塊的問題與反思比較容易引導。

貝殼手拿版與展覽的內容有最直接的關連,因為孩子已經看過許多的小小的貝殼錢,可以想想,為什麼有人要用超級大的石錢呢?

皮毛手拿板上,寫著因為「實用」而被當成貨幣,因為皮毛可以拿來保暖,是非常重要的物資。

但是紙鈔呢?孩子最常接觸紙鈔,既不能保暖也不能吃,一點都不實用,為什麼可以拿來當貨幣呢?

金塊手拿板,寫著因為「稀有」而被當成貨幣,那麼「可可豆」被當成貨幣原因是否也是一樣的呢?

這些比較簡單的問題,可以引導孩子思考,說不定有意想不到的答案。

---

【大錢包裡有14個手拿板,正反都有文字,內容是很有趣的互動思考】

人類學家的錢包41.jpg

【食物與動物類型的貨幣】

人類學家的錢包42.jpg

【翻過來有不同的思考問題,讓參觀者可以想一想,不過有些問題的確有點難度】

人類學家的錢包43.jpg

【現代社會普遍認可的有價貨幣】

人類學家的錢包44.jpg

【新型態的貨幣逐漸取代就型態貨幣的時候,我們的個人隱私似乎都被監控著】

人類學家的錢包45.jpg

【看起來完全不像可以當作是貨幣的一類】

人類學家的錢包46.jpg

【這裏讓我想最久的就是電池與比特幣、P幣之間的關聯性思考】

人類學家的錢包47.jpg

---

【第五展區:思考---貨幣的價值源自何處?】

接下來我區分的三個展區(第五到第八展區),是比較不容易閱讀理解的理論型內容,但是在展覽中已經盡可能處理成容易閱讀的文字。

如果對於貨幣與國家和市場之間的關係沒有基本的認識,這個展覽區塊會稍嫌生硬困難。

如果帶孩子來看,建議可以接進入「錢幣的社會生活」展區,會與生活經驗有連結,孩子也會比較有興趣。

其實在看展的過程中,孩子大部分喜歡的都是與自己生命有連結的事物,這些事物才會引發孩子的興趣。

---

這個展板上出現有趣的提問,一帶餅乾和一疊鈔票,你會選擇哪一種放進錢包?

狼爸說,這當然要看情況啊!還要看這鈔票是哪裡的鈔票!(非常精明的回答)

的確,如果現在要把你送到無人島,你會選什麼?當然是選餅乾啊!

如果要給你一百萬委內瑞拉幣,你應該可能還是選會餅乾!(一百萬委內瑞拉幣,換算大約是120元台幣)

所以思考一下,貨幣的價值來源到底是來自於哪裡?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

【要選餅乾還是鈔票?取決於這兩者的價值,而價值的定義源自於何處?】

人類學家的錢包48.jpg

【無法決定的話,就丟銅板決定吧!這句話帶有雙關語,告訴我們錢幣有時候也不單單只是用來當作貨幣而已】

人類學家的錢包49.jpg

---

【第六展區:貨幣的價值來自於國家與市場的互動交織而成

思考完到底要選餅乾還是鈔票之後,下一個展區就明白的告訴我們問題的答案。

貨幣的價值是來自於「國家」與「市場」之間互動交織而來。

選擇「鈔票」是因為它的價值來源是國家給予,選擇「餅乾」則是因為本身的物質性,而使市場給予它價值。

在這一個展區當中,解釋了貨幣與國家和市場之間的關係,內容比較適合成人閱讀,對於孩子比較困難。

當然,也可以嘗試著以「鈔票」和「餅乾」來解釋,但是應該是針對中學後的孩子才比較能理解。

---

【展場地上出現兩個指標,針對貨幣的價值來源在「國家」與「市場」,指標指示著解說的展板】

人類學家的錢包75.jpg

【貨幣的價值來自於國家,而國家與貨幣之間的關係也相當多重】

人類學家的錢包51.jpg

【國家可以操控貨幣,一旦貨幣被國家操控時,人民會在過程中受害】

人類學家的錢包52.jpg

【看完這一個區塊的展示後,會深深認同人類學家Willie Walters 所說,貨幣奠基於一個偉大的信仰系統】

人類學家的錢包53.jpg

【銅板的正面,同常印著頭像、國徽,代表錢的價值來自於國家】

人類學家的錢包54.jpg

【銅板的背面,同常寫著金額,代表錢的價值來自於市場】

人類學家的錢包50.jpg

【當國家不再具有貨幣價值的主導與公信力時,市場也會跟著崩壞,國家發行的貨幣則不再被人民信任使用】

人類學家的錢包55.jpg

---

【第七展區:貨幣的抗爭】

在第二展區看過「貝幣」與「石幣」的介紹後,對於目前仍在流通,且具有文化特性的地方貨幣,擁有基本的認識。

同時也了解到「貝幣」對於許多地區而言,擁有極重要的多種意義。

這個展區的內容,針對地方貨幣與國家貨幣,或是殖民貨幣之間的抗爭為書寫。

明白地呈現出,地方貨幣的使用,也是一種地方對於國家或是殖民的抵抗。

此展區也呈現出,在不同的貨幣體系相遇時,會遭遇到的情形。

---

【西非雖然為法國的殖民地,但是西非人民依然堅持使用貝幣,持續了半個世紀之久,展板的下方有特製的動畫小影片】

人類學家的錢包56.jpg

【貨幣自主,也象徵著文化自主,索羅門群島的另一個地區居民,堅持在島內只使用貝珠錢,而不使用國家發行的貨幣】

人類學家的錢包58.jpg

【這一個轉盤的內容相當豐富,共有五個項目,分別描述當不同的貨幣系統相遇時,所引發的抗爭或是結果】

人類學家的錢包59.jpg

人類學家的錢包60.jpg

人類學家的錢包61.jpg

人類學家的錢包62.jpg

人類學家的錢包63.jpg

人類學家的錢包64.jpg

---

【第八展區:新世紀的貨幣】

當我們進入了新世紀,貨幣的使用是否有任何重大的突破與躍進?

此一展區中,除了歐元和以物易物這兩項之外,列舉了多我不熟悉,甚至沒有聽過的貨幣,算是我在這個特展中收穫最多的內容。

數位貨幣:比特幣和乙太幣,這兩個數位貨幣實在太紅了,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而且認識,甚至有投資。

另類貨幣:為了要對抗新自由主義下的跨國資本主義而出現,最有名的是LETS(local exchange trading system)。

以社區為主,以服務或小農產手作品換點數,彼此進行交易。

臨時貨幣:紙鈔供不應求時出現的臨時替代品,例如2015年的希臘,以及2016年的印度,都出現過臨時性貨幣。

時間貨幣:概念興起於1980年代的美國,而後擴至全球;全世界有超過1000個以上的「時間銀行」(Time banks)組織。

這種概念是用自己的勞務或知識,提供他人解答或幫助,來換取自己需要的服務,是一種非經濟交換方式的交易。

排碳量:隨著氣候變遷成為全球性議題,如何減碳成為重要的國家政策,因而出現將「排碳量」作為一種買賣交易的貨幣。

---

【展板上有各式新世紀貨幣的說明】

人類學家的錢包65.jpg

---

【第九展區:貨幣的社會生活】

第五展區到第八展區,在內容上比較複雜,到了第九展區,展示脈絡回歸到「貨幣的社會生活」。

也就是著重於「貨幣」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在不同的文化社會中,貨幣擁有不一樣的意涵。

例如:把貨幣當作是一種裝飾品,或是把貨幣看作是一種除病的象徵。

而且貨幣在不同的文化當中,它可以是擁有性別,或是具有善惡之分的。

在這一個展區中,還有一個非常吸引人的展示內容,就是「靈界的貨幣」,就是冥幣的內容展示。

人們生前要使用貨幣,死後也要使用貨幣,然而靈界的貨幣有哪些分類?在展場當中也一次釐清。

---

這一個展區相較於前面的展區,是比較適合孩子的,尤其是針對貨幣也有性別、有善惡,可以給孩子不同的思考。

另外是針對「紙錢」的展示,也可以引導孩子思考,為什麼我們要燒紙錢?

因為燒紙錢是臺灣傳統文化中,孩子最容易接觸的一件文化事件,不論孩子的回答是什麼,都是很好的親子互動。

---

【貨幣的社會生活展區】

人類學家的錢包92.jpg

【錢幣、貝珠在某些地方是貨幣,但是在另一個地方,另一種場合,可能會變成裝飾品】

人類學家的錢包66.jpg

【排灣族女長衣】

人類學家的錢包74.jpg

【女長衣上裝飾著錢幣】

人類學家的錢包73.jpg

【排灣族巫師箱,使用錢幣與貝殼進行裝飾】

人類學家的錢包71.jpg

【排灣族銀肩帶,中間鑲嵌的是銀幣】

人類學家的錢包72.jpg

【為什麼要把錢幣當作是衣服上的裝飾?一種說法是炫耀,另一種說法則是錢幣被認為帶有魔力】

人類學家的錢包70.jpg

【關於貨幣的另一種故事,貨幣被認為擁有一種強大的力量】

人類學家的錢包67.jpg

【與不同的文化接觸時,原本的文化也會受到影響而逐漸改變】

人類學家的錢包68.jpg

【這裡的三個問題都很有趣,讓人忍不住想打開窗戶看看答案】

人類學家的錢包76.jpg

【錢是否有善惡的分別?看看在不同文化中對於錢的解釋】

人類學家的錢包77.jpg

【錢是否有性別?其實在很多國家與文化裡,依照錢幣性質的不同,是有性別區分的】

人類學家的錢包78.jpg

【靈界的貨幣這一個展示主題,採用的是互動性的展示方式,需要由參觀者自己動手翻閱內容】

人類學家的錢包79.jpg

【為什麼要燒紙錢?人類學家給了不同的解釋】

人類學家的錢包80.jpg

【燒紙錢要燒那些?有依據進獻的對象不同來區分,也有依照用途來區分】

人類學家的錢包83.jpg

【除了有展示文字小板子之外,還有抽屜可以拉開,抽屜內展示著紙錢】

人類學家的錢包82.jpg

【燒紙錢這個展區,還有一個有趣的小提問,就是越南人燒的是美金紙錢(其實台灣也有在賣美金樣式的紙錢)】

人類學家的錢包85.jpg

【越南的美金紙錢製作的好精美,比臺灣的美金紙錢厲害很多】

人類學家的錢包84.jpg

---

【第十展區:全球潮流下的地方貨幣】

展覽的最後兩部分,首先是針對地方貨幣目前的現況做了一個總結。

在全球化浪潮下,地方貨幣的存在,一如貝珠錢,在官方發行貨幣貶值的情況下,卻還能保有自己本身的價值。

因為貝珠錢所擁有的意涵,並非只有貨幣那麼簡單而已。

這個展覽讓我們認識不同的貨幣,也了解到在人類社會中,貨幣的型態是多樣的,是可以乘載傳統文化與歷史情感。

---

【關於地方貨幣,目前看來似似乎比國家發行的官方貨幣更有價值】

人類學家的錢包86.jpg

---

【第十一展區:錢幣的意義】

展覽的最後,傳遞了展覽其中一個想要告訴觀者的意涵。

我們常說「有錢能使鬼推磨」,那麼到底「錢本身有沒有力量呢?」

展覽的最後,使用「文化」這兩個字來解釋。

錢的意義是由文化而界定的,雖然都是錢,但是在不同的文化體系中,它會被給予意義。

或是自身成為能動的個體,經由與社會體系互動的過程中,轉化出不同的意義。

我們在使用錢的時候,其實也是和我們所在的社會體系進行交流。

---

【這個展板的內容稍嫌單薄,比較沒有辦法全面的把「錢的意義是由文化界定」這件事情解釋的很清楚】

人類學家的錢包87.jpg

---

【第十二展區:觀眾互動區】

這個展覽讓觀者了解,關於人類學家眼中的貨幣樣貌,同時也傳遞有趣的知識。

雖然人類學家的錢包特展展區不大,但卻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精緻度與完成度都很高的一個展覽。

展覽最後,設置一處觀眾互動區、便利貼留言板、以及多媒體互動區。

---

【可以用展場內提供的便利貼,寫下觀展後的心得,給策展人一些回饋】

人類學家的錢包89.jpg

【最後有互動程式遊戲,要參觀者嘗試設計一套新的貨幣】

人類學家的錢包88.jpg

【看完展覽想要了解更多,可以在入口處索取展覽的簡介與成人學習單,建議看完展再索取閱讀,因為展示內容比簡介完整】

人類學家的錢包95.jpg

【如果在浦雅島擁有這樣的一個石幣,是不是可以稱得上家財萬貫?】

人類學家的錢包96.jpg

---

【人類學家的錢包:貨幣的社會生活特展 】

策展人:郭佩宜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地點: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官方網站:https://www.ioe.sinica.edu.tw/museum

展期:2017/6/22~2018/10/31

開館時間:每週三、六、日上午9:30~16:30,遇國定假日或連續假期休館

公車路線:205270306(往凌雲五村方向)620藍25胡適公園站下車,步行約1分鐘

---

【碧安朵的展覽筆記】

【展覽筆記】(展期至2018/9/19)大英自然史博物館展心得 Treasures of the natural world ‧ 倫敦自然史博物館

---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的分享,請給我一點鼓勵,來粉絲團按個讚吧!會有最新的育兒、美食、旅遊、生活資訊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碧安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