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69.jpg

---

【漫步太陽系 。 Wondering in the Solar System 】

策展人:孫維新(現任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地點: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第四特展室( 臺中市北區館前路一號 )

官方網站:http://web3.nmns.edu.tw/Exhibits/107/SolarSystem/

展期:2018/6/29~2019/2/17

開館時間:每週二~日,上午 9:00~17:00, 每週一休館,遇寒暑假或國定假日正常開放

票價資訊:全票200 / 優待票150 (未滿 6 歲兒童免票入場)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是我研究所實習的第一間博物館,對它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每年都一定要找時間去一趟。

最近回大學幫學弟妹演講,開會前會時,聽學弟說館長策了一檔很棒的展。

既然是孫維新館長的策的展,我當下決定要找時間去看,因為我在孫維新還沒擔任館長前就很喜歡他。

除了他的天文專業,還有喜歡他迷人的嗓音,相信聽過他演講的人都不會忘記他的聲音。

而這次科博館的特展「漫步太陽系」,就是由台灣著名的天文學家,孫維新擔任策展人,展覽內容結合科技、藝術、知識。

展場非常的迷人,先不討論內容的豐富,單就展場設計討論,從光線到參觀動線的設計都讓人很自在。

其中蘊藏了不少的匠心獨具的設計,也是為了符合當代觀眾的觀展習慣而設計。

是一個適合情侶約會,也適合闔家觀賞的展覽,因為在滿天星空之下,真的能夠增進感情。

---

【因為是特展,所以要另外購買門票入場,門票的設計是土星表面的環帶分布,雲層的顏色很美】

太陽系01.jpg

【展場入口處的展覽標題,在顏色上運用的漸層色,而這漸層色就如同宇宙中的光波顏色一般】

太陽系02.jpg

---

【漫步太陽系的十大展區 & 展覽亮點介紹】

這個展覽絕對是近20年來,台灣以「太陽系」為主題,策畫出質量最好的展覽,不僅是因為展示技術的進步,還包含內容非常扎實。

策展人孫維新自述:「 我希望這個展覽不是一個普通天文學101的教科書」。

因此,這一個展覽是從人文、歷史、藝術切入,將知識、人物,任務,三者結合在一起的展覽。

展覽內容有大量的天文知識,如果是天文迷來參觀,絕對能一次飽覽天文知識而大呼過癮。

展覽內深入淺出的天文解說,以及經過策展人巧思,所設計出的展場空間,也能讓一般民眾感受到天文學的魅力。

成人觀眾的角度:由於展示脈絡完整,說明深入簡出,即使在看展前對於太陽系沒有太多了解,也能自在看展。

針對於兒童參觀族群:如果是中年級以上的孩子,在父母陪伴下,可以對於天文星空有更深入的了解。

中年級以下,以及學齡前的孩子:展覽內的「太陽觀景平台」與「星空步道」、「下一站,火星」,可以吸引他們的目光。

「漫步太陽系特展」還有另一個特點,是當代展覽規劃時會考量到的重點,就是讓參觀民眾能「拍照」產生互動。

推薦展覽內可以進行「互動拍照」的展區:

「太陽觀景平台」的太陽投影。

「星空步道」星星投影。

「俯瞰太陽系」展區內的光柱

其實,展場的每一個角度拍起來都很唯美,我認為這次的展覽將天文知識與藝術美感結合的很完美。

---

【展場的全區圖,此圖的位置在第五展區「俯瞰太陽系」,因為在桃色星星位置處,可以看見整個展場的設計與線條】

太陽系16.jpg

---

【展區一:探索太陽系

一進入展區,可看見一面展牆文字,標題為:『發展人類成為跨行星物種』,一旁則有螢幕播放太空船探索宇宙的模擬製作影片。

策展人用這部影片與標題來打開本次展覽的觀展旅途,象徵著觀者如同搭乘著太空船一般航向宇宙。

因為人類對於宇宙的好奇,進而發展出太空船,進行探索宇宙,太空船的發明讓人類成為「跨行星的物種」。

第一展區播放的影片,是模擬製作的太空船探索太陽系影片。

影片中介紹了「先鋒十號」、「先鋒十一號」(Pioneer 10&11) 、「航海家一號」與「航海家二號」(Voyager 1&2) 。

---

我自己印象最深的是「探險者二號」它在1977年8月20日發射,是隸屬於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無人星際太空飛行器」。

探險者二號的飛行軌跡比較緩慢,因此它能夠保持在黃道(即太陽系眾行星的軌道水平面)之中。

探險者二號沿著黃道平面48度角進行,朝向射手座與孔雀座前進。

所以,在1981年的時候透過土星的引力,探險者二號加速飛往天王星和海王星。

探險者二號是第一艘造訪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太空飛行器,更難能可貴的是,探險者二號碰上176年一次的行星幾何排陣。

因此,它順利的造訪四顆氣體巨行星:1979年探訪木星、1981年拜訪土星,1986年到訪天王星,1989年拜訪海王星。

探險者二號回傳了大量的科學照片,是產量最多的無人星際太空飛行器。

---

至今,雖然探險者二號已經完成主要任務,但是它仍在太空中飛行著,繼續帶領著人類經由他的眼睛,探索太空。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預估,探險者二號會在2020年代完全停止運作,讓它靜靜的凝滯於宇宙之中。

展場的影片,就是以太空船飛越每顆行星的視角模擬製作的動畫,觀看的時候會感到內心非常澎湃。

我深深相信,每一個人都對於未知的宇宙有深深的想望,誠如你我。

---

【第一展區內,探索太陽系的動畫影片】

【第一展區:探索太陽系,觀者可以在此展區內欣賞,模擬太空船掠過行星的動畫】

太陽系04.jpg

【動畫當中介紹了先鋒者10號、先鋒者11號,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以及它們對宇宙研究的重要性】

太陽系05.jpg

---

【展區二:太陽觀景平台

特展中最吸睛的展示,就是由NASA為本次展覽製作的「高解析度太陽影片」,與8K投影機。

(台達電的8K投影機借出至2018年8月,展期後半段,展場轉為放置4K投影機)

這部影片的影像來源,來自於NASA近年發射的「太陽動力天文台」(Solar Dynamics Observatory, SDO)的太陽監測畫面。

計畫歷時7年,每12秒鐘拍攝10幅高解析紫外波段影像拍攝,涵蓋了太陽一個完整活動週期。

這次的展覽,在NASA總部任務科學家李傑信的幫忙下,NASA高達太空中心的太陽影像團隊,同意協助並專門為特展製作2段3分鐘的8K影片。

展場內的8K投影機台達電贊助提供,亮度可達2萬5000流明,可說是世界最亮的8K雷射投影機,將NASA所提供的8K影像作完整呈現。

展場採用300吋的大螢幕呈現,每一個進入展間的觀者都駐足良久,而我更是久久不能自拔。

看著太陽閃耀著無比炙熱的光芒,就讓我想起大學時代選修的宇宙概論,提到太陽終將走向恆星演化的最後階段。

從現在的階段,進入紅巨星,再進入百矮星,地球因為太陽而生而滅,太陽還會繼續存有多久,一直都是天文學家想知道的問題。

或許,把惱人的地球存有問題拋開,單純觀看太陽之美,是本次展覽想要給與觀者的另一個意義吧。

---

此外,影片的配樂非常契合影片,讓人完全沉浸於其中,不得讚美策展團隊的用心。

影片配樂為德國音樂家拉斯 ‧ 里昂哈德(Lars Leonhard) 所作,因為認同展覽概念而免費授權。

兩段音樂中,171埃影片的配樂是「脈動和閃耀」 (Pulse and Glow) 304埃影片的配樂是「升起」(Rise)

步入太陽觀景平台,如同進入太陽的神殿,兩側的繁星更加映襯出太陽的巨大與美麗,以及人類的渺小。

我想,策展團隊是想營造出孤身一人進入宇宙之靜謐氛圍,雖顯孤寂,但是在龐大的太陽前面卻能與沉靜自我對話。

如果觀展時人潮不多,在如同太陽神殿一般的展場空間當中,會讓人有心靈洗滌與放鬆之感。

---

「脈動和閃耀」 (Pulse and Glow):建議看文章時可以點選播放,會更有親臨宇宙的感覺

---

【第二展區:太陽觀景平台,是本展覽最大的亮點之一,因為播放來自於NASA的特製影片】

太陽系06.jpg

【步入太陽觀景平台,如同步入太陽神殿,令人目眩神迷的太陽即在眼前,閃耀著炙熱的光芒】

太陽系59.jpg

【其實太陽本身並沒有被界定其顏色,我們在影片上所看到的金色以及紅色,是後製加工上色的成果,為的是區分太陽波段】

太陽系08.jpg

【兩旁的燈簾就如同繁星一般,即使璀璨耀眼,但是還是不及太陽迷人】

太陽系12.jpg

【狼爸和他的前世情人很認真的看著太陽影像,當然也有跟艷寶說這就是太陽喔!】

太陽系11.jpg

【艷寶很認真地站在在太陽影像前,隨著音樂跳舞,看來她還挺喜歡迷幻風格的音樂】

IMG_8053_副本.jpg

【離開第二展區,就進入第三與第四展區】

太陽系09.jpg

---

【展區三:星空步道 & 展區四:星空下的寂寞心靈】

進入到第三與第四展區,展板呈現的是古往今來知名的天文學家,因為這些天文學家的研究與發現,讓我們能更加認識太陽系。

第三展區,其實為「星空投影」的效果,讓觀者猶如走在星空步道之下,讓繁星點綴在自己的身上。

進入第三展區時,同時進入第四展區,兩者是互相連結的。

第四展區展板開頭,「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這是出自清朝詩人黃景仁,《綺懷》詩第十五首,這是一首記懷於往事的情詩。

其實這首詩的本意是說自己和心儀的表妹有各自的人生,表妹已經出嫁,但是新郎並非自己。

而自己只能孤獨的遙望星辰,思念著對方,任露水打溼衣裳、浸透心靈,亦無悔無怨。

將此一詩句放在展覽中,莫約是象徵著這些知名的天文學家,每晚煢煢獨立於夜色裡,仰頭遙望星空。

無論天寒風霜,仍舊堅持著自己的研究,堅持對於宇宙奧秘的探索,無怨無尤的奉獻出自己全部的人生。

---

第四展區左邊的展板主要介紹古代的天文學家,右邊的投影布幕上則是近代天文學家的影像。

從展板介紹了伽利略、克卜勒、惠更斯、哈雷等知名學者,貫穿古今中外,讓天文學的研究脈絡更加的完整,也讓人類更加了解宇宙。

在眾多天文學者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冥王星殺手」美國天文學家-麥克 ‧ 布朗,因為他發現了比冥王星質量更大的鬩神星。

所以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在2006年決定,不再將冥王星視為行星,將它和鬩神星同列為「類冥矮行星」(plutoid)。

冥王星就此從九大行星除名,記得那年看到新聞我還很震驚。(內心想著美少女戰士就少了冥王星啊!)

---

在這兩個展區中,可以感受到人類雖然渺小,但是也有其偉大之處,而人類的偉大之處在於不懈怠與團隊合作的精神。

當然,此展區當中除了有大量的知識性之外,展示規劃的「星空步道」非常引人入勝。

看到許多大人和小朋友進入星空步道時,都會發出「嘩」的一聲驚嘆,使人真實的感受到星空之美,策展團隊安排的很巧妙。

---

【第三與第四展區結合在一起,第三展區的「星空步道」是由上方往地下的星星投影,當觀眾走過去時,星星會投影在身上】

太陽系39.jpg

【第三展區是兩側的古今中外天文學家介紹,讓我們從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太陽系40.jpg

---

【展區五:俯瞰太陽系 

走過星空步道,緬懷古今中外的天文學家之後,進入到第五展區,會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因為在這裡可以俯瞰整個展場。

策展人將展場的主要空間,設計成太陽系行星排列位置的展示方式,以水星為中心成同心圓的方式擴散出去。

站在高台往前看去,可以看到由「線條」和「光影」構成的展場,將整個太陽系納入眼簾。

高台設計的最大的特色,是可以讓觀者對於展場的配置一目了然,也可以看見八顆行星排列成向外擴散的同心圓。

如果角度取得好,還可以和八顆行星自拍,可以我自拍功力有點弱,總覺得怎麼拍都不好看就放棄了。

---

往前可以看到整個太陽系,而背後則是「星雲」展板。

「星雲」是塵埃、氫氣、氦氣、和其他電離氣體聚集的星際雲,大部分的星雲是紅色的,但是也會呈現不同的顏色。

但是若含有不同的元素, 元素被更高能量光子激發,也會釋放出其他顏色的光波,例如:氧會發出綠光,硫會發出藍光 。

由於「星雲」是我最喜歡的宇宙景象之一,所以非常喜愛展板的呈現,而在展板上也描述了此星雲圖的來源。

是美國太空總署的史匹哲紅外太空望遠鏡(Spitzer Space Telescope,縮寫為SST),以銀河盤面為主所拍攝的120超廣角組合圖像。

從銀河中心發出的紅外線光,能穿透塵雲,展現前所未見的天體細節。

銀河中心距離我們260,000光年,科學家們相信那裡有一個大約400萬個太陽質量的巨型黑洞。

---

這個展區還有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兩句話「身似芥子須臾逝,心懷宇宙天地寬」,想來或許是孫館長的手筆。

的確,孫館長常常在演講中強調人類的渺小,這句話讀起來格外有禪意。

和宇宙的生命比起來,人類生命真的是眨眼即逝,所以更要去追尋自我才是,但是面對挫敗和不順也要能處之泰然。

---

【第五展區:俯瞰太陽系。沿著星空步道走向高台,在高台的頂點處,可以俯瞰整個展場設計】

太陽系13.jpg

【高台處設計的背板以「星雲」為底圖,變化莫測的顏色,加上是一整片展牆的設計,讓人有被星雲壟罩的感覺】

太陽系18.jpg

【在展板上,寫有一段文字,亦有充滿詩意與禪意的題詞,推測為策展人孫館長的手筆】

太陽系14.jpg

【從高台俯瞰,可以看到空中懸吊著八顆並排的行星,以及展場中經過特殊設計的線條與顏色】

太陽系17.jpg

【從高台另一端步行往下,是另一條星空步道,通往下一個展區】

太陽系42.jpg

---

【展區六:下一站,火星 

若提及太陽系的恆星,最常出現在眾人眼前的一定是「火星」,許多的小說與電影題材都是以火星為主。

西方稱火星為瑪爾斯(Mars),是羅馬神話中的戰神,古漢語中則因為它熒熒如火,位置、亮度時常變動讓人無法捉摸而稱之為熒惑。

因此在展場的展板上有段文字「夜空中的一點晶紅,是熒惑的眼?還是戰神的心?」,其所描述的就是火星。

為什麼「火星」會受到那麼多的關注,原因是它被科學家認為「曾經」有生命體出現過,所以如果人類要殖民外星,最適合的星球就是「火星」。

2018年6月,NASA的火星探測器「好奇號」探索的湖牀顯示,過去火星表面有水湖的存在痕跡,這件事情更讓人對於火星有非常多的想像。

第六展區是一個模擬情境,模擬觀者即將搭乘太空船進行「火星表面探索」的旅途,整體採用劇場式的方式呈現。

由於有分場次與時間,所以特別規劃了一間等候室,在等候室裡也有展板介紹火星。

---

當火星軌道太空船的出發時間到了,艙門就會開啟,此時觀者可以直接進入太空船內。

太空船兩側各有八個螢幕,地板上有三個,整個空間就是十九個螢幕,即為太空船的「觀景窗」,當太空船起飛時,觀景窗的景色就會改變。

隨著起飛,一如劇場的模式,也開始播放著介紹旅程的領航者口白。

領航者的聲音一聽就知道是孫維新館長親自錄製。(聽過他太多場演講,一下就認出他的聲音)

劇場的呈現形式,不僅是孩子最喜歡的一種方式,對成人而言也是相當有吸引力。

觀景窗的景色快速變換,跟隨著領航者的解說,我們看到火星不同的表面狀態,十分有趣。

最後,火星軌道太空船即將降落,也象徵著探索結束,最後我們降落於太空基地,是如同在電影「絕地救援」 看到的圓形建築。

我不由得會心一笑,不知道裡面會不會種滿馬鈴薯呢?(有看過電影的人應該知道這個劇情)

---

此時,艙門開了,我們來到下一站,火星。

如此的安排帶給人無盡的想像空間,可以對著孩子說:「等下門打開了,我們就到達火星囉!你想像的火星是什麼樣子呢?」

打開艙門後會看到一面展牆,描述火星的曾經,曾經它或許也是個年輕有生命存在的星球,但是現在是乾冷荒涼。

展板的標題很巧妙,用的是「下一站,火星?」,用「問號」帶出反思。

反思人類對於外星殖民的想像,反思人類對於地球的侵害,讓地球保護的議題在展覽當中被思考。

---

【第六展區:下一站,火星。是使用劇場的形式,模擬搭乘火星軌道太空船,探索火星表面】

太陽系20.jpg

【火星軌道太空船的外觀,製作得十分有科技感,會讓孩子非常的興奮啊!】

太陽系61.jpg

【從另一個角度看火星軌道太空船,有點進入科幻電影的感覺】

太陽系31.jpg

【劇場的時間為10分鐘一場,不需要等太久的時間就可以進入】

太陽系21.jpg

【等候室裡的展板,分別介紹火星的地表環境】

太陽系22.jpg

【進入火星軌道太空船!內部的設計一樣充滿了科幻感,彷彿進入電影場景一樣】

太陽系28.jpg

【火星軌道太空船起飛,準備跟著領航者一起探索火星表面】

太陽系24.jpg

【觀景窗外可以看到火星充滿沙丘、礫石、坑洞的表面,因為氧化鐵而造成的橘紅色地面】

太陽系25.jpg

【腳底下的觀景窗也可以看到火星表面的狀態】

太陽系26.jpg

【看到太空基地了!準備降落,抵達火星】

太陽系27.jpg

【艙門打開,迎接我們的是一面展牆,敘述火星的曾經,也帶出了關於保護地球的反思】

太陽系29.jpg

---

【展區七:天文圓頂劇場 

第七展區是「天文圓頂劇場」,是影片放映展區,設計成一座古老的歐洲天文台。

劇場影片大約15分鐘,總共播出三個影片:「發現天空之神-天王星」、「發現海洋之神-海王星」、「發現陰間之神-冥王星」。

影片的旁白,也是由策展人孫維新館長擔任,影片的配樂非常優美,讓人彷彿身處於啟蒙時代的感覺。

因為影片的時間有點長,內容知識性很強,較無聲光效果,中學以下的孩子可能坐不太住。

但是如果是成人觀眾,而且不趕時間,強烈推薦可以放鬆的坐下來觀看,可以更了解這三顆行星的身世。

不過我覺得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空間比較狹小,所以座位不多,加上螢幕設計是以「圓頂」呈現,所以在視覺感上偏小。

---

第七展區:天文圓頂劇場,其中播放的三個影片,旁白由策展人孫維新館長擔任

第七展區:天文圓頂劇場,是影片放映展區,設計成一座古老的歐洲天文台

太陽系30.jpg

【展區外側製作了一面展板,也是以歐風為設計的概念,和展場的科幻感形成強烈的對比】

太陽系32.jpg

【展板上的內容分別是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發現的資料,與劇場內的影片對照】

太陽系33.jpg

【劇場內的螢幕是半圓型的,模擬成圓頂天文台,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我覺得螢幕稍微小了一點】

太陽系67.jpg

【離開圓頂劇場後,一旁有一個小空間,以土星為背景,放置著紀念章,讓觀者可以蓋章帶回家當作紀念】

太陽系74.jpg

太陽系80.jpg

---

【展區八:漫步太陽系 

第八展區,也是本次展覽最重要的一區,以文字結合影像的方式介紹太陽系的八顆行星,同時也介紹歐特雲、古柏帶、主小行星帶。

2006年,冥王星被降階後,就不再被認為是太陽系中的第九行星,所以目前太陽系中只有八顆行星。

展場內的同心圓擴散設計,是以水星為起點,因為水星是最接近太陽的行星。

運用弧形展板與壓克力光柱的結合,讓整個展場充滿著流暢的線條感,以及迷幻的色彩。

展區內劃分成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一般人就為熟知的八大行星,另一部分則是與「行星帶」比較有關連性的太空知識。

---

歐特雲( Oort cloud ):長距離彗星的發源地。

在理論上是一個圍繞太陽、主要由冰微行星組成的球體雲團,距離太陽10萬天文單位。

天文學家猜測,組成歐特雲的物質最早位於距太陽更近的地方,在太陽系形成早期因木星和土星的引力作用而分散到今天較遠的位置。

目前對歐特雲沒有直接的觀測證據,但科學家認為它是所有長週期彗星、半人馬小行星及木星族彗星的發源之地。

展場的影片內容提及2018年4月,發射「行星獵人」TESS,用來搜尋外系行星,希望能找到尋到人類能移居的星球。

---

古柏帶( Kuiper belt ):短週期彗星的來源。

是位於太陽系中海王星軌道以外(距離太陽約30至50天文單位之間)圓盤狀小行星帶區域。

古柏帶被認為包含許多微行星,它們是來自環繞著太陽的原行星盤碎片,它們因為未能成功的結合成行星,因而形成較小的天體。

古柏帶當中至少有三顆矮行星:冥王星,妊神星和鳥神星,一些太陽系中的衛星,如海王星的海衛一和土星的土衛九,也被認為起源於該區域。

展場的影片內容提及2006年,發射的「新視野號」,目標就是探測冥王星與古柏帶,「新視野號」於2015年抵達冥王星。

「新視野號」拍攝到目前最遠的太空照片,預計在2019年抵達名為2014 MU69的天體,科學家稱其為終極國度。

---

主小行星帶(Asteroid belt):威脅地球的天體來源。

是太陽系內介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密集區域,小行星是由岩石或金屬組成,圍繞著太陽運動的小天體。

因為在比較上這是小行星最密集的區域,估計為數多達50萬顆,所以這個區域被稱為主小行星帶,簡稱「主帶」。

展場的影片內容提及,NASA在1972年發射「先驅者10號」,1983年抵達海王星軌道,成功的穿越了主小行星帶。

隨後,2007年發射「曙光號」,目標探測主小行星帶中的灶神星與穀神星,2011年抵達灶神星,2015年抵達穀神星,至今仍在運作。

---

【第八展區:漫步太陽系,是本次展覽中最大的展區,同時也是展覽重點】

太陽系41.jpg

【如同迷宮一般的展場設計,動線自由流暢,沒有固定的方向卻有規律的運行,如同宇宙給人的感覺一樣】

太陽系62.jpg

【展區內除了有大量的天文知識以外,最吸睛的就是由壓克力所製作的光柱】

太陽系66.jpg

【展場的每一個角度都很唯美,呈現出科學與藝術的結合】

太陽系36.jpg

【從第九展區望向第八展區,可以看到弧形展板的完美線條】

太陽系54.jpg

介紹歐特雲、古柏帶、主小行星帶的三個弧形展板

太陽系45.jpg

【上端懸掛著的球體象徵著太陽系中的每一個行星,也與展板的位置互相契合】

太陽系50.jpg

【展場中的光柱真的是本次展場設計的一大亮點】

太陽系48.jpg

---

【展區八:漫步太陽系---行星介紹: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

水星(Mercury):從太陽算起第一顆行星,因為運行的速度很快,所以被取名為Mercury,是羅馬神話當中長著翅膀的信使。

展場中的展板,介紹水星的資本資料,包括軌道半徑、自轉週期等,以及星球的完整介紹,例如水星沒有大氣層。

介紹水星的影片,則是以2004年發射的水星探測太空船「信使號」為主,片長大約3分鐘。

---

金星(Venus):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因為總是發出美麗的光芒,而被取名為Venus,即為羅馬神話中的愛神維納斯。

展場中的展板,介紹水星的資本資料,包括軌道半徑、自轉週期等,以及星球的完整介紹,例如金星大氣層是二氧化碳組成。

介紹金星的影片,則是以1989年發射的金星雷達製圖者「麥哲倫號」為主,片長大約3分鐘。

---

地球(Earth):人類居住的星球,是目前人類探測宇宙中,唯一有液態水(海洋)的星球。

介紹地球的影片,則是以NASA在2016年提出的,小行星貝努將撞擊地球為主要內容。

NASA認為在2135年時,每六年掠過一次地球的小行星貝努,會有1/2700機會撞上地球,釋放出大約14.5億噸黃色炸藥的能量。

---

火星(Mars):人類數次探訪的行星,因為看起來是赤紅色,所以被取名為Mars,是羅馬神話當中的戰神。

展場中的展板,介紹火星的資本資料,包括軌道半徑、自轉週期等,以及星球的完整介紹,例如火星為何成為荒涼的星球。

介紹火星的影片,則是以2007年發射的「鳳凰號」與2017年發射的「好奇號」探索火星的情況為主,片長大約3分半鐘。

---

【從太陽算起的第一個行星,水星,因為距離太陽最近,而且沒有大氣層,所以表面溫度非常高】

太陽系46.jpg

【水星的展示是一個半球體模型,唯一只有水星用了半球體模型展示,可能是因為展場設計規劃需求】

太陽系47.jpg

【弧形展板的兩面皆有展覽文字介紹,此為地球的介紹】

太陽系43.jpg

---

【展區八:漫步太陽系---行星介紹: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

木星(Jupiter):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以眾神之王Jupiter為其名。

展場中的展板,介紹木星的資本資料,包括軌道半徑、自轉週期等,以及星球的完整介紹。

介紹木星的影片,以兩台無人太空船為主,1989年發射1995年抵達木星的「伽利略號」,以及2011年發射2016年抵達木星的「朱彼特號」

影片中也提到木星的二號衛星,或許有液態水的存在,就等待後續的探測。

---

土星(Saturnus):擁有最顯眼的行星環,在古代,土星已知最遠的行星,所以使用最古老的神為其命名,稱為Saturnus。

展場中的展板,介紹土星的資本資料,包括軌道半徑、自轉週期等,以及星球的完整介紹。

介紹木星的影片,以1997年發射的「卡西尼-惠更斯號」為主,描述在其運作的13年間,拍攝無數土星及其衛星照片。

由於拍攝到土衛二表面有水冰噴出的景象,讓科學家推測,土衛二表面有液態水的存在。

---

天王星(Uranus):以側躺公轉的行星,以天空之神Uranus為其命名。

展場中的展板,介紹土星的資本資料,包括軌道半徑、自轉週期等,以及星球的完整介紹。

介紹天王星的影片中提及,目前只有「航海家二號」曾經探訪過天王星,目前對天王星都還停留於天文望遠鏡觀測。

NASA在未來會計劃由飛行器環繞探訪,或是派遣探測車著陸,揭開遙遠星體的面紗。

---

海王星(Neptunus):距離太陽最遠的行星,以海洋之神Neptunus為其命名。

展場中的展板,介紹土星的資本資料,包括軌道半徑、自轉週期等,以及星球的完整介紹。

介紹天王星的影片中提及,它是唯一利用數學預測而非有計畫的觀測發現的行星,目前只有「航海家二號」曾經探訪過海王星。

科學家持續用天文望遠鏡觀測海王星,發現海王星上的巨型風暴正在逐漸消失,這是科學家第一次觀測到星球風暴的消失。

---

【每一個展板上,都有介紹行星的資本資料,包括軌道半徑、自轉週期等】

太陽系44.jpg

【土星的展示區域】

太陽系60.jpg

【海王星的展示區域】

太陽系57.jpg

【圖片中右側的柱子,象徵著主小行星帶在太陽系的位置】

太陽系51.jpg

【淡藍色的光柱比黃色的光柱更佳有科幻感】

太陽系68.jpg

---

【展區九:太陽系尋寶VR體驗 

第九展區很特殊,是近年流行的VR體驗,因為技術與科技的進步,博物館也開始運用VR來讓展覽更豐富。

VR體驗我歸類為多媒體互動區,與第十展區比鄰設計,是相當不錯的安排與結合。

展覽的VR體驗,由趨勢科技特別贊助提供,讓觀眾透過VR科技,親身體驗「漫步太陽系」的樂趣。

其實這次展場的VR體驗來源,並非是為了本次展覽製作。

而是趨勢科技在2016年,和關懷台灣文教基金會、善耕365公益媒合平台,在共同推動的「魔法VR巴士計畫」中的設計。

當時,以推廣 VR 應用於協助縮短城鄉數位教育,邀請孫維新館長指導,耗時六個月打造出以太空探索為主題的VR巴士。

此輛VR巴士也開往中南部111所中小學,超過萬名學生一起體驗最新的VR科技,從玩樂中學習。

由於本次展覽的主題與「魔法VR巴士」契合,因此趨勢科技將「魔法VR巴士」的內容放置展場中,讓觀眾一起體驗。

由於是免費贊助,但是VR機具需要維護,同時也需要專業人員協助操作,因此針對體驗的民眾酌收50元。

因為當天進展場的時間稍晚,我非常忘情的沉浸於展場中,當我想去體驗時發現已經體驗時間已經結束,留下一點遺憾。

---

資料來源:趨勢科技打造魔法VR巴士,預計行駛偏鄉111所學校 (2016年12月2日/T客幫)

---

【第九展區的「太陽系尋寶VR體驗」,由趨勢科技贊助提供,如要體驗酌收50元費用】

太陽系35.jpg

【由於體驗的空間不大,大約一次只能夠容納4名觀眾,如果有興趣體驗的人可以試一試喔!】

太陽系75.jpg

---

【展區十:科學問答和探索考驗

展覽的最後一個展區,是「多媒體互動展區」,一個是操控探測車,在星球上探險,另一則是用問答的方式互動。

個人認為,操控探測車的互動比較會吸引孩子,問答的互動知識性比較重,較符合大孩子或是成人學習。

我自己是很喜歡觸控螢幕的問答互動,可以將看展的知識再一次整合,沒有發現的知識也可以在此一次補齊。

互動問答有七個螢幕,每一個螢幕都是不同的問題,由於時間有限,所以我沒有全部都作答互動。

七個螢幕的內容分別為:行星排列順序、行星對應神話人物(這個我和另一個女觀眾研究很久)、行星自轉的週期排列。

行星體積大小排列、行星的重力大小排列、行星的外觀配對、太陽波段所發出的光芒顏色(這個真的很困難)。

參觀最後,可以試著回答這些問題,也看看自己在這個展覽中是否有收獲,當然這對孩子也是很好的知識吸收方式。

---

【第十展區:科學問答與探索考驗,是多媒體展示互動區】

太陽系37.jpg

【我很喜歡第十展區的眾神像,天文不僅是科學,它也結合神學與藝術】

太陽系64.jpg

【適合孩子的火星歷險探測】

太陽系65.jpg

【適合大孩子或是成人的太陽系互動問答】

太陽系63.jpg

【互動除了有關於星球的問題之外,也有排列順序的互動,例如要排出行星的軌道位置】

太陽系70.jpg

【或只是要將每一個星球放置到正確的自轉週期上,火星自轉的時間跟地球很接近啊】

太陽系71.jpg

【正確的排列出行星的體積大小,最大的一定是木星,最小的居然是水星啊】

太陽系72.jpg

【這是我覺得最難的一個互動題,太陽波長的光芒對應】

太陽系73.jpg

---

【漫步太陽系:一場天文知識與藝術洗禮的饗宴

「漫步太陽系」跳脫了一般科學展示給人的既定印象,不沉悶也不呆板,結合目前的科技運用,讓展覽更加豐富多元。

8K投影與VR體驗,兩者同時出現在展覽中,目前在國內的展覽應該是首創。

然而最大的特色就是結合「人文」與「藝術」兩個元素,我想這也是策展人想帶給觀者的新體驗吧!

在展場中,不能避免的,必須呈現艱澀的數據與天文知識,因為這是屬於天文學的專業領域。

但是卻也能發現詩句、詞句、神話故事出現其中,讓觀者在生澀的天文領域中,更能夠感受人與宇宙之間的關係。

此外,展場的設計,由線條與光線入手,帶領出科技美感也是次展覽的特色。

好展覽,想讓更多人知道,展期一直到2019年2月,所以,快到台中科博館看展吧!

---

【跟著太陽光芒一起舞動的艷寶】

太陽系10.jpg

---

【漫步太陽系 。 Wondering in the Solar System 】

策展人:孫維新(現任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地點: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第四特展室( 臺中市北區館前路一號 )

官方網站:http://web3.nmns.edu.tw/Exhibits/107/SolarSystem/

展期:2018/6/29~2019/2/17

開館時間:每週二~日,上午 9:00~17:00, 每週一休館,遇寒暑假或國定假日正常開放

票價資訊:全票200 / 優待票150 (未滿 6 歲兒童免票入場)

---

【碧安朵的展覽筆記】

【展覽筆記】(展期至2018/10/31)人類學家的錢包- 貨幣的社會生活特展 ‧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

【展覽筆記】(展期至2018/9/19)大英自然史博物館展心得 Treasures of the natural world ‧ 倫敦自然史博物館

---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的分享,請給我一點鼓勵,來粉絲團按個讚吧!會有最新的育兒、美食、旅遊、生活資訊喔!

arrow
arrow

    碧安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