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自然史97.jpg

---

【在進入這個展覽之前:一個博物館研究者想說的話】

首先要提醒大家,這個展覽,是「英國倫敦自然史博物館」藏品來台的特展,並非是「大英博物館」。

它們是兩間博物館不一樣的博物館,「英國倫敦自然史博物館」主要針對自然史的物件進行蒐藏研究。

但是,其實「英國倫敦自然史博物館」的蒐藏品來源,也是從「大英博物館」館藏基礎而來。

---

當了母親之後,暫時離開博物館工作圈,除了帶孩子在我自己喜歡的博物館裡看展覽,和以前工作的夥伴聊聊他們的策展甘苦。

我還是不免俗的要帶孩子走進「超級特展」中,只是我更了解應該要用怎樣的觀看角度,帶領孩子看展。

---

針對「大英自然史博物館展」而言,我認為學齡前的小小孩很適合,因為有大量的動植物標本,可以引發他們的興趣。

帶學齡前的小小孩看展,不需要依照動線,只要隨著孩子的喜好,用瀏覽的方式即可。

已經上國小的孩子,可以依照他的程度,父母必須預先做些功課,才能帶領孩子思考展覽的內容。

展場內可以拍照,但是禁止閃光燈。

展場內比較暗,帶孩子去參觀要稍微注意一下孩子的腳步。

---

【來自於英國倫敦自然史博物館的特展,本次有227件展品來台,每一件展品我認為都很精彩】

大英自然史01.jpg

【物件對於博物館而言,是所有的根本,展覽的視覺設計,只要把展品放上去就很吸睛】

大英自然史02.jpg

【我是在預售票的時候就跟著學弟妹一起購買大宗校園票,一般全票是320元】

大英自然史03.jpg

【進入展場的通道前有放置著大型輸出展板,主要介紹展覽內重要的人事物,進去前可以先瀏覽過,對於展覽會有個輪廓】

大英自然史05.jpg

【入口處有導覽機可以租借,導覽內容針對28件展品 ( 有29個選項,但是第 1 個選項是介紹博物館 )】

大英自然史06.jpg

【個人覺得耳機有點難戴,操作很容易,導覽的內容很簡單,大約一分鐘~兩分鐘的介紹】

大英自然史07.jpg

【進入展場後,首先會進入一段長廊,這段長廊被打造成倫敦自然史博物館的空間意象,像徵著觀展者即將進入博物館空間】

大英自然史10.jpg

---

【倫敦自然史博物館】

倫敦自然史博物館(英語:The Natural History Museum),位於英國倫敦市。

該館所擁有的生物和地球科學標本約七千萬件,包括五個主題:植物學、昆蟲學、礦物學、古生物學和動物學等自然歷史。

倫敦自然史博物館是世界著名的研究中心,專門從事生物分類、鑑定和保存。

博物館的典藏品源自於大英博物館,於1881年建成並開放參觀,許多藏品具有偉大的歷史和科學價值,例如由達爾文所採集的標本。

---

倫敦自然史(The Natural History Museum)博物館官方網站

---

【英國倫敦自然史博物館建築外觀,由英國建築師Alfred Waterhouse(1830—1905)設計建造完成

skynews-natural-history-museum_4169396.jpg

【目前,英國倫敦自然史博物館大廳的展示,已經從原本的梁龍骨骼( 樹脂複製品 ),改成真正的藍鯨骨骼展示】

_96922836_3dc765dd-b0f1-4693-8658-ee65f352340a.jpg

---

【大英自然史博物館展六大展區---展示脈絡釐清】

展覽共分六大區塊,將帶領觀眾穿越時空,探索這些曾讓考古學家讚嘆萬物如此神奇的各式展品。

展區從兩位與自然史博物館密切相關的學者,漢斯斯隆爵士 (Sir Hans Sloane)與理查歐文爵士 (Sir Richard Owen)故事展開。

延伸出前人科學家們外出探險考察時,所發現的各式物種、自然資源與關聯性。

(此段文字來自官網內容簡介)

---

【第一展區:序曲 - 自然界珍寶】

倫敦的自然史博物館,擁有全世界最具科學重要性的自然史館藏。

本區展出具代表性的三葉蟲化石、長頸鹿頭部、受詛咒的寶石等,來自不同時空,曾令人們對世界的廣大與神祕驚奇不已的物件。

(此段文字來自官網內容簡介)

---

從第一展區到最後一個展區,從整個展示脈絡看,其實有點斷裂。

所以很多人會覺得好像很凌亂,好像說了很多的故事,卻沒有變成一個完整的故事。

造成展示脈絡斷裂的原因很多,可能要寫到一萬字才能解釋。

簡單的說,此次特展僅是選取倫敦自然史博物館大量的館藏,當中的227件蒐藏品。

特展不是展出一整間博物館,自然無法在一個跨海巡迴展中,進行完整的博物館展示論述。

---

所以來到這個展覽,請不要嘗試理解展區的配置與展示脈絡,建議是單純針對「物件」來觀看此展。

因為這次來展出的物件,真的都是非常好的蒐藏品。

---

如果真的很想要知道,該怎麼看待這一個展?

我的建議是,可以用「倫敦自然史博物館,這次可是精銳盡出」的思考模式來理解。

東西方在文化理解上會有些差異,不見得英國館方認為是最好的展品,台灣的觀眾會買單。

就我個人的角度,第一展區的展品的確是相當吸睛的展品。

因為這次的展品很多,加上許多自然史的標本,所以會出現「一個展櫃,卻放著"似乎是"不同脈絡展品」的情況出現。

首先,我都會認為這是策展單位做出最好的判斷,畢竟要在有限的空間中展示那麼多展品,實在很困難。

第二,展品展示的方式也會和「策展人的展示論述」有關連性,都必須要進一步的研究了解。

---

【來自於非洲的努比亞長頸鹿標本,這是整個展場中,以標本來說製作的非常精緻,是也很難得可以看到的長頸鹿標本】

大英自然史13.jpg

【長頸鹿的標本雖然只有頸部與頭部,但是製作精細,尤其是眼球的部分,是我第一次那麼近距離看到長頸鹿的眼球與睫毛】

大英自然史11.jpg

【亞歷山大鳥翼蝶,來自巴布亞紐幾內亞, 是世界上最大的蝴蝶,瀕臨絕種牠們是由羅斯柴爾德(Walter Rothschild)於1907年所命名 

大英自然史12.jpg

---

【必看精選展品:受詛咒的紫水晶】

1857年,印度叛亂時期,派駐當地鎮壓的英國士兵,在混亂中搶奪了印度英德拉神廟內的紫水晶。

紫水晶輾轉來到英國騎兵上校—菲里斯(W.Ferris)的手裡,並將其帶回英國。

回到英國後,菲里斯開始發生一連串詭譎多變的事情,失去了所有財產、權力,甚至染上怪病,惡運纏身。

菲里斯的兒子在繼承紫水晶後,也遭遇了同樣的惡運,菲里斯的朋友借去把玩幾天,不久後,便自縊身亡。

這顆紫水晶,頓時成為災禍的象徵,人們紛紛議論這顆「受詛咒的」紫水晶(The Cursed Amethyst ),相傳擁有它的人將遭受惡運。

在1890年,這顆紫水晶流入名叫愛德華 · 赫倫-艾倫(Edward Heron-Allen)的手中,愛德華成為它的新主人也是最後一位持有者。

愛德華得到紫水晶後厄運纏身,連他的朋友也無法避免,愛德華一位從事歌唱的朋友,在觀賞紫水晶後,失去聲音,無法再唱歌。

愛德華開始相信這一顆紫水晶已受到詛咒,並將其扔進運河中,但他人仍將此寶石歸還給愛德華。

但愛德華已無法承受這顆「受詛咒的」紫水晶,於是將它鎖在七層嚴密的防護盒內。

並將這顆「受詛咒的」紫水晶捐給英國自然史博物館,並附上一封愛德華的警告信。

表示這是一顆「受到三重詛咒,且沾染了歷任持有者的鮮血與不光彩的歷史」的寶石。

---

【因為展場光線的關係,所以拍攝起來的反光比較嚴重,實際在觀賞的時候可以看到裝飾的細節部分】

大英自然史14.jpg

【受詛咒的紫水晶,是一個長寬3.5 x 2.5cm的多面體橢圓形,帶有兩個綴飾,一個是T型銀飾,另一個是兩個石英石裝飾】

大英自然史17.jpg

【紫水晶的最後持有者愛德華 · 赫倫-艾倫(Edward Heron-Allen

image.jpg

【巨型三葉蟲化石與達德利蝗蟲胸針(布氏隱頭蟲)

大英自然史15.jpg

達德利蝗蟲屬於三葉蟲科,化石最初是在英國的達德利(Dudley)被發現,也被稱為「達德利蝗蟲」,19世紀中葉,常被拿來作為裝飾品使用 

大英自然史16.jpg

---

【巨型三葉蟲化石】

我第一次看到那麼完整,而且是一大群聚在一起的三葉蟲化石,大部分的三葉蟲化石都是單隻出現。

而且這只化石,在色澤與形狀上都保存得非常完整。

至於,為什麼會有這麼一大群的三葉蟲化石?

科學家研究認為,應該是這些三葉蟲在大規模交配過程中集體窒息死亡,而形成如此龐大的化石群。

這樣集體交配的方式,目前可以在三葉蟲的親戚「鱟」(音"后")身上發現。

「鱟」會在每年固定的季節,成群結隊的從海裡爬到淺灘上進行集體交配,同時母鱟會將卵產在沙灘中。

---

【巨型三葉蟲化石,年代為寒武纪晚期,大约4.87億年。由於展場光線不利拍攝,圖片來源為:奇摩官方新聞

c4ffcd934c6c151d82f894079a6bb8a6.jpg

---

必看精選展品:重爪龍爪化石 & 魷魚化石】

業餘化石獵人威廉沃克 (William Walker) ,於1983年,在英格蘭南部的採石場,發現了這個巨大的恐龍爪。

隨後,他進一步掘挖出更多的恐龍骨頭,大約有70%的完整骨骼。

1986年 ,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研究員,艾倫·查理格(Alan J. Charig)及安傑拉·米爾納(Angela C. Milner),對骨骼進行研究。

科學家將它命名為 Baryonyx walkeri , Baryonyx 意為「沉重的爪」。

專家推測,這隻恐龍用它的爪子釣魚和撕裂開放的屍體,重爪龍是目前被認為唯一吃魚的恐龍,也是英國發現最完整的食肉恐龍化石之一。

---

 恐龍骨骼和海貝殼是博物館藏品中最常見的化石,但是柔軟的魷魚狀動物化石,是非常罕見的發現。

當這隻魷魚死亡時,它落到了海底,它不是被食腐動物吃掉,而是迅速被埋再軟泥中。

沈海中少量的氧氣有助於減少腐爛,最終,它的軟質部分被礦物質磷酸鈣取代。

這隻魷魚,以精緻的化石形式保存了它的身體,觸手和微小的黑色小鉤。

---

【重爪龍的龍爪化石展示,前方為魷魚化石】

大英自然史20.jpg

【一旁有展示說明,包括當時挖掘場地的照片、重爪龍的模型圖,以及發現者威廉沃克的照片】

大英自然史21.jpg

---

【布拉希卡玻璃章魚】

這個詳細的玻璃模型非常複雜,是十九世紀下半葉模型製造商布拉希卡父子(Leopold &Rudolf Blaschka)為自然歷史博物館製作的。

模型除了外觀製作精美之外,也具有巨大的科學價值。

因為真實的標本在保存在酒精中時會失去顏色,但是通過精準紀錄活章魚外觀的模型,使科學家能夠研究該物種的顏色。

---

【章魚模型製作的唯妙唯肖,針對這件展品我認真看了很久】

大英自然史18.jpg

---

【早期的魚(真掌鰭魚化石)】

自然科學家布段的在探問,第一批有骨幹的生物是如何進化從海洋進化到陸地的?

第一展區展示著罕見的化石魚 ,它只有頭部,以及其中一個鰭、部分骨骼保存 。

這個石化魚的化石,有助於自然科學家找到海洋生物演化到陸地的關鍵答案。

此物種與第一批陸生動物有許多共同特徵,它的「葉鰭」(肉質的鰭與特殊的骨頭排列),最終演變成手臂和腿,從海洋生活進入到陸地生活。

---

【早期的魚,化石,泥盆紀,大約3.7億年前】

大英自然史19.jpg

---

【龍膽石斑】

這件展品,是一百多年前在印度洋發現的龍膽石斑。

當時的印度洋非常乾淨,龍膽石斑是珊瑚礁生態中體型最大的硬骨魚,身長最大可以長到3公尺,以小型魚類為食。

如今,因為人為過度捕撈,野生的龍膽石斑數量已經非常少,以養殖居多,但是也很難可以生長到像這件展品那麼大。

---

【此區展示的展櫃反光比較嚴重,要近距離才能仔細的看到龍膽石斑的樣貌】

大英自然史22.jpg

 

---

【第一區 - 打造大自然藏寶屋 】

以珍貴展品敘述與自然史博物館歷史密切相關的兩位學者的故事:

漢斯.斯隆爵士 (Sir Hans Sloane)龐大的私人收藏,在他1753年過世後,成為大英博物館的創館藏品。

日漸增加的自然史收藏很快便超出大英博物館的負荷。

當時負責監管此類館藏,知名古生物學家理查.歐文爵士 (Sir Richard Owen)積極奔走,打造一座專門的自然史博物館。

1881年,自然史博物館正式落成啟用,開放供大眾參觀。

(此段文字來自官網內容簡介)

---

第二展區是圓弧式的展場空間,主要圍繞著漢斯.斯隆爵士 (Sir Hans Sloane)的蒐藏。

以及理查.歐文爵士 (Sir Richard Owen)建立自然史博物館的過程。

---

【漢斯.斯隆爵士 (Sir Hans Sloane)的肖像畫】

大英自然史26.jpg

---

【必看精選展品:藍寶石頭巾鈕扣( Sapphire turban button )】

這件令人印象深刻的展品,是一件美麗的珠寶,推測它原本是裝飾在穆斯林帽子上的裝飾品。

金色底座中的藍寶石切割精妙,漢斯.斯隆爵士稱其為「最好的深色」。

這是他收藏的最好的寶石之一 ,藍寶石為 31.5克拉,底座裝飾著祖母綠和紅寶石。

---

被列為語音導覽的項目,有很多種的考量,除了藏品的重要性,以及它在研究領域的獨特性之外,大眾性是其中一個考量。

這件展品很吸睛,自然會被列為語音導覽的項目,只可惜也是因為展示櫃擺放方式與位置,讓它的展示沒有那麼亮眼。

---

【這個美麗的蒐藏讓我駐足良久,第一個原因是我本來就喜歡寶石類的展品,第二個原因是藍寶石的顏色真的很美】

大英自然史27.jpg

【龜殼化石(斯隆陸龜),這是斯隆的蒐藏之一,來自於土耳其,在1889年時被學者認定是新物種,取名為斯隆陸龜】

大英自然史28.jpg

【瑪瑙碗,在斯隆爵士的蒐藏,有許多精緻的飾品,像這只瑪瑙碗就是其中之一,大約只有成年男子三分之一的手掌大】

大英自然史29.jpg

【隆斯爵士的植物蒐藏:阿魏、芸臺】

大英自然史30.jpg

【隆斯爵士的植物蒐藏:馬眼豆。隆斯爵士是一位醫生,因此他常托人從海外帶回藥用植物,此蒐藏就是委託人從日本帶回】

大英自然史31.jpg

【隆斯爵士的植物蒐藏:石松的松果】

大英自然史32.jpg

【巨型水牛角標本,是病患贈送給隆斯爵士的,用來抵銷診療費,是現今存有最大的水牛角,將近有200公分】

大英自然史33.jpg

【因為水牛角實在式巨大到非常驚人,我很認真研究標籤上的文字,年代為1929年,是世界紀錄保持最長的水牛角】

大英自然史34.jpg

【喬治三世的紅銀礦石、濃紅礦石、方解石】

大英自然史35.jpg

---

【天堂鳥命名的由來】

展場中展示的大天堂鳥與紅羽天堂鳥的標本,都來自於新幾內亞。

天堂鳥的命名有一段有趣故事,當這種前所未見的鳥皮首先來到歐洲時,華麗的羽毛立刻吸引貴族目光。

科學家研究這些鳥皮時,發現一個難題,這種鳥居然沒有腳?

於是,植物學家卡爾琳娜(Carl Linnaeus)將他們命名為天堂鳥(Paradisaea apoda)。

意思是天堂裡沒有腳,並假設這些生物使用它們的異國羽毛從天堂漂浮下來。

事實上,新幾內亞的原住民已經將鳥類的腳移除,他們準備這些鳥皮用於貿易。

---

【大天堂鳥】

大英自然史36.jpg

【紅羽天堂鳥】

大英自然史37.jpg

---

必看精選展品:象鼻蟲戒指 Weevil ring

展櫃裡的小蟲吸引了我的注意,本來還以為有某種形式的標本展示,定睛一看發現是枚戒指。

戒指的中心是一種罕見的鮮豔象鼻蟲,僅在西印度群島的伊斯帕尼奧拉島上發現。

象鼻蟲的周圍有拉丁文來,是來自詩人維吉爾的詩句, admiranda tibi levium spectacula rerum

中文意思是說:「待我細述點滴瑣碎,贏得你的滿心欽佩」。 

在十八世紀,時尚社會的貴族們對於的植物和動物的裝飾非常狂熱,許多人購買了像這樣的寶石般的小飾品。

到現在看來,這也是非常時尚的飾品啊!

---

【這件展品的展櫃有點高,號稱160的我看的都有點辛苦,如果旁邊有擺放大鏡,便於欣賞細節的話,應該會更加不錯】

大英自然史41.jpg

---

【個人推薦展品:《博物誌》(又稱《自然史》)

這本《博物誌》是自然歷史博物館中最古老的圖書館藏書。

該文本於公元77年由羅馬自然哲學家老普林尼 (Pliny the Elder) 開始編寫,本書涵蓋自然歷史的所有領域,作品分為37本,分為十冊。

涵蓋了當時的所有自然歷史知識以及數學,文學和藝術,也成為後來百科全書的原型。

自然歷史博物館蒐藏的《博物誌》,是於1469年在威尼斯出版的第一版,當時印刷機才出現發明大約30年。

作為一個歷史系加上博物館研究者,看到這本書的時候內心非常的激動,幾乎是要貼在玻璃上看這本書。

但是展櫃依然很高,一般展示書籍文本的時候,都會放在可以俯身觀看的展櫃裡。

無論如何,請不要錯過這本現存最古老的《博物誌》出版品。

---

【當時印刷技術沒有現在進步,印刷的書籍才是真正的限量,於1469年在威尼斯出版的《博物誌》,首刷只有100本】

大英自然史43.jpg

---

【個人強力推薦必看展品:蜂鳥箱 (Hummingbird case)

這件展品是我在這次展覽中,最喜歡的一件展品,但是可惜展示的方式是另外在用玻璃帷幕,等於隔了兩層玻璃。

加上擺放的位置,讓人在觀賞時有一定的距離,以至於容易錯過它。

為什麼我要推薦這件展品?因為它不僅僅是標本珍貴之外,它同時呈現出19世紀「物件展示與觀看的方式」。

1851年,維多利亞女王和阿爾伯特親王在倫敦舉辦了萬國工業博覽會,是全世界的第一場萬國博覽會。

萬國博覽會所代表的,是屬於國家的權力論述,英國藉此要呈現國力與與其超前的工業發展。

這件南美蜂鳥箱,由鳥類專家約翰 · 古爾德( John Gould)製作,於萬國博覽會實在倫敦動物園展出。

來自異國的鳥類標本,讓當時的民眾感到好奇,因此吸引了遊客的注意力,造成轟動。

因為它非常受歡迎,1881年自然歷史博物館正式開放營運時,蜂鳥箱也是主要的展品之一。
---

在蜂鳥箱中一共有七種不同種類的蜂鳥,古爾德在製作蜂鳥箱的時候,安排這些蜂鳥的位置,並非隨機或是以美學的概念。

而是以一種,古爾德的物種分類方式安排,以他對於自然主義的理解來進行安排展示。

包括巢的放置,以及環境的安排,還有蜂鳥戲劇性的姿態,另外,玻璃體的八角形結構便於從各個角度觀看。

是一件相當值得研究的蒐藏品。

---

【蜂鳥箱內的標本曾經過修復,顏色也不如原本剛被製作出來的鮮豔,但是依舊可以看出過往的風華】

大英自然史39.jpg

---

必看精選展品:貓木乃伊

早期貓木乃伊,推測是獻給埃及貓女神芭絲特的貢品,距今已超過2000年歷史,由英國埃及學者在1900-1907年間於埃及挖掘到。

貓在古埃及文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從馴養的動物,一直保護著老鼠和蛇,到強大的埃及國王和神的象徵性代表。

埃及人常常為了供養神,將貓咪製作成木乃伊,並將它們埋在精心製作的棺材裡。

---

【在古埃及,貓是很重要的動物,而貓咪木乃伊也會出現於貴族的墳墓中】

大英自然史42.jpg

---

【博物館屋頂的陶獅 (Terracotta lion )】

這件陶獅展品原本裝飾於自然史博物館的屋頂的矮鐘, 一直到1980年代才被新的父製品取代。

---

【陶獅的正面,以美感造型而言,我不得不給它滿分】

大英自然史25.jpg

【陶獅的側面,造型充滿自然力量的美感,是一件很好的藝術品】

大英自然史24.jpg

---

【第二區- 智慧的寶藏】

收藏之外,自然史博物館的科學家們致力於了解世界,過去的300年間,許多學者為後世確立了自然學科的基礎研究方法及方向。

包括創立生物命名法的卡爾.林奈 (Carl Linnaeus)、命名”恐龍”的理查.歐文。

創造出第一份英國地質圖,並發現地質間藏有不同化石的威廉.史密斯 (William Smith)。

女性化石收藏家瑪麗.安寧  (Mary Anning)、發表進化論的達爾文等。

他們的故事和收藏品都在本區展示。其中更有達爾文進化論的親筆手稿,和啟發他物競天擇理論的鳥類標本等第一手研究資料。

(此段文字來自官網內容簡介)

---

必看精選展品:克利福德的植物標本集之一

喬治 · 克利福德是一位荷蘭的富商,總共蒐集了3000個植物壓制標本,他的植物標本吸引了其搭的之物蒐藏同好,包括卡爾 · 林奈。

卡爾 · 林奈在研究這些蒐藏品的過程中,或的新命名系統的靈感。

1753年,林奈發表《植物種誌》(Species Plantarum),提出雙名法,以拉丁文來為生物命名。

其中第一個名字是屬的名字,第二個是種的名字。

屬名為名詞,種名為形容詞,形容些物種的特性,或可加上發現者的名字,以紀念這位發現者,也有負責的意思。

林奈用這種方法幫植物命名,後來他也用同樣的方法為動物命名,此種命名法也一直延用至今。

正是這件獅尾花標本,啟發林奈創造出全新的命名系統,而林奈的分類學也影響現在的博物館展示方式。

---

【獅尾花標本】

大英自然史45.jpg

---

必看精選展品:恐鳥骨骼

1839年,John W. Harris,一個對自然史有興趣的亞麻商人,獲得一塊毛利人送給他的骨頭。

他覺得這個骨頭十分不尋常,他把這個約15公分的骨頭,拿給他的外科醫生叔叔看。

於是,這塊骨頭又被送到倫敦,交到理察 · 歐文手上,當時,他正在倫敦皇家外科醫生協會裡的博物館工作。

歐文研究這塊骨頭碎片4年,最後,他認為這是一種大型動物的股骨,不過這塊骨頭不合常理的輕,而且有許多有蜂巢似的小洞。

歐文向骨骼學界和世界宣布,這是一種像鴕鳥的巨型鳥類骨頭,而且已經絕種,並將其命名為 Dinornis。

但是,他的推論一度被嘲笑,並且被認為是無稽之談。

一直到他發表恐鳥研究的四年後,在紐西蘭發現了恐鳥的化石,才向世界證明歐文的研究並沒有錯誤。

---

恐鳥是一種完全沒有翅膀的鳥,運動主要靠強而有力的大腿,有一條很長的脖子,就好像鳥雀中的長頸鹿。

不過一般情況下,它們都是將脖子呈水平橫向行走,只是不時把脖子向上伸直望。

每種恐鳥無論是體型上亦或嘴巴的形狀上都各有不同,這是因為它要適應森林裡面的生活。

---

【展場內的展版,有歐文與恐鳥骨骼的合照,以及他繪製的恐鳥想像復原圖】

大英自然史48.jpg

【這隻恐鳥骨骼的高度大約170~180左右,應該不遂是最大型的恐鳥】

大英自然史47.jpg

【覺得恐鳥的骨骼排列好美】

大英自然史46.jpg

---

【個人推薦展品:手釜

雖然看起來很不起眼,但是對於人類歷史與考古工作有很重要的意義。

1859年,這件手釜出土於法國的礫石坑,周圍還有一隻猛瑪象的骨骸,以及一種已經在數千年前就絕種的犀牛化石。

考古學家約翰·埃文斯(John Evans)和地質學家約瑟夫·普雷斯維奇(Joseph Prestwich)共同研究這件手釜,證明人類存在的年代比想像更久。

---

【可以看到上方為握把的部分,而下方則為可以切割的部分】

大英自然史51.jpg

---

【查爾斯 · 萊爾爵士的貝殼化石蒐藏

這個貝殼化石保存的非常完整,為什麼你會在火山的上坡找到化石軟體動物?

萊爾認為,這是因為火山活動已經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地質時期。

在馬德拉島上,火山活動導致軟體動物棲息的水下珊瑚礁升起,逐漸將化石軟體動物帶到水面。

---

大英自然史52.jpg

---

【個人推薦展品:關於達爾文的標本與手稿

---

大英自然史53.jpg

---

必看精選展品:達爾文的鳥類標本

---

大英自然史54.jpg

---

【 象龜(亞達伯拉象龜) 】

---

大英自然史55.jpg

【艷寶一直要戴我的借的語音導覽機,因為輸入編號會有展品圖顯示,小傢伙就一直盯著看,跟她說要拿遠一點看,都不聽肯我的話】

大英自然史50.jpg

---

【亨利 · 霍爾特 · 貝茲的昆蟲筆記本

自然主義者亨利 · 霍爾特 · 貝茲,於1848年與阿爾弗雷德 · 拉塞爾 · 華萊士一起前往亞馬遜。

在五年的史詩般的探險中,貝茨對亞馬遜河谷的昆蟲進行了細緻的記錄,他的蝴蝶研究使他撰寫了第一份關於動物模仿的科學報告。

這本昆蟲筆記成為他在1863年出版的暢銷書《亞馬遜河上的自然主義者》提供了基礎。

---

大英自然史56.jpg

---

【阿爾佛雷德·羅素·華萊士的甲蟲蒐藏

---

大英自然史57.jpg

---

【紅毛猩猩標本

大英自然史58.jpg

【邊用手指邊大喊著「猩猩」,在展場中,她已經可以認出很多動物】

大英自然史49.jpg

---

【第三區- 探索的寶藏】

18-19世紀的探險家在旅行途中看見驚人的自然界奇觀,冒著生命危險收集證據,證明地球生命的豐富多樣性。

本區展出英國皇家海軍奮進號(1768–1771)、挑戰者號(1872-1875)。

羅伯.史考特 (Robert Falcon Scott)的發現號(1901)與新大陸號(1910) 等4次探險之旅的收穫,細數探險家們為知識冒險的精采故事。

(此段文字來自官網內容簡介)

---

必看精選展品:挑戰者號影像紀錄

---

大英自然史59.jpg

---

大英自然史61.jpg

---

【約瑟夫 · 班克斯爵士的貝殼蒐藏】

這些貝殼曾經散佈在巴西,塔希提島,新西蘭和澳大利亞的海灘上。

是奮進號遠征期間(1768-1771),由班克斯收集的貝殼的一部分。

班克斯成為當時最有影響力的科學家之一,並被任命為喬治三世國王邱園皇家植物園的顧問,派遣世界各地的植物學家為他收集植物。

---

大英自然史60.jpg

---

【挑戰者探險隊收集的沉積物樣本】

在海洋航行中每隔兩三天,挑戰者號就會停下來從海底收集沉積物,這些沉積物樣本來自世界各地的海底。

自然歷史博物館科學家的分析後,表示這些沉積物中,有許多是由數十億個被稱為「有孔蟲」的化石單細胞生物的極小殼組成。

---

大英自然史62.jpg

---

【個人推薦展品:挑戰者號的玻片箱

在挑戰者出航的年代,很多專家都主張生物無法在海底超過550公尺的地方生存。

於是,挑戰者號上的隨行科學家對此進行試驗,並進行詳細的觀察。

他們在旅途中,紀錄洋流、水溫、以及海床的深度,採集了樣本與標本,包括這件展品中的微生物化石。

同時,證明在海底超過8公里的地方,仍有生物存活。

這個玻片箱製作的非常精美,有完整的排列與標示。

---

大英自然史63.jpg

---

【 皇帝企鵝幼鳥的毛皮 】

這隻皇帝企鵝幼鳥,是有史以來研究過的三隻皇帝企鵝幼鳥中的一隻。

這隻幼鳥是1902年由羅伯特 · 法爾肯 · 斯科特(Robert Falcon Scott)在參加探索探險隊時收集的。

皇帝企鵝幼鳥的發育階段證明了,皇帝企鵝在黑暗和寒冷的南極冬季產蛋。

---

【這些棍棒式標本被稱做假剝製標本,或學術標本,製作僅作基本的支撐和填塞,以利研究者進行鑑定、比對,同時也利於收納保存】

大英自然史64.jpg

【相關的研究人員膩稱這樣子的標本為「冰棒」或是「冰棍」,沒錯!我們看到的是企鵝冰棒!

大英自然史65.jpg

【這個角度感覺睡得很安詳,不知為何有種莫名的療癒感】

大英自然史66.jpg

---

【植物化石(舌羊齒屬)】

這種植物曾經生長在南半球的陸地上,這種化石植物的存在證明了版塊移動或漂移的觀點。

與斯科特團隊(Scott’s team)所收集的南極標本不同,這個南非標本的化石殘骸,清楚地顯示了該屬典型的舌形葉。

---

大英自然史67.jpg

---

【南方鶴鴕】

鶴鴕(學名Casuarius),又稱為食火雞,是居住於新幾內亞及東北澳洲大型不能飛的鳥類,統合在鶴鴕屬。

在一些附近的島嶼上亦有少量的鶴鴕,但究竟是因自然而生或是從新畿內亞貿易而得就不能而知。

它們以果實為食物,尤其是落下的果實或生在低樹枝的果實。

它們也會吃真菌,蝸牛,昆蟲,青蛙,蛇及其他細小的動物。

---

大英自然史68.jpg

 

大英自然史71.jpg

 

大英自然史69.jpg

 

大英自然史70.jpg

---

【白色奇異鳥與棕色奇異鳥

奇異鳥通常為棕色,但是這裡出現了一隻白色的奇異鳥。

它的羽毛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失去顏色,這是遺傳色差的一個例子。

沃爾特·羅斯柴爾德(Walter Rothschild)對這種異常遺傳很感興趣,因此蒐藏。

---

奇異鳥(獼猴桃),又譯為鷸鴕,幾維鳥,奇威鳥,泛指幾維科(Apterygidae)下的鳥,幾維屬(Apteryx)是幾維科唯一的屬。

是紐西蘭的特產,也是紐西蘭的國鳥及象徵,「奇異鳥」因其尖銳的叫聲「keee-WEEE」而得名,且蛋是由雄鳥孵出。

在古老的紐西蘭的南北兩島上,因為沒有走獸和蛇,鳥類不必逃避,地面上的食物豐富,飛翔能力逐漸退化。

這裡分佈著很多本地特有的鳥類,而且,不少是無翼鳥,因此,紐西蘭有無翼鳥故鄉的稱號。

但大多無翼鳥在近幾百年人類登陸後滅絕了,僅恐鳥就有15種滅絕。鷸鴕是唯一倖存下來的無翼鳥。

---

大英自然史72.jpg

---

【第四區- 無所不在的生命寶藏】

最深的海洋到最高的山峰,天寒地凍的極地到炎熱的沙漠,都有生物能茁壯成長。

生物的豐富多樣性,才是我們賴以維生的地球給我們的,真正無價的寶藏。

本區將展出豐富多變的昆蟲,已滅絕的劍齒虎,渡渡鳥,及瀕危的老虎等生物標本。

隨著時間及生存環境的不斷變遷,物種也一直在變化著。

台北展出特別加入台中科博館藏的台灣瀕危蝴蝶,及台博館的雲豹標本。

曾經的蝴蝶王國發生了甚麼事? 雲豹是甚麼樣子? 屬於台灣的自然寶藏,必須由當下生活在這個土地上的人來守護。

(此段文字來自官網內容簡介)

---

【鉅鹿頭骨和鹿角】

這些鹿角優雅而富麗堂皇,屬於有史以來最大的鹿。

它的名字是鉅鹿(Megaloceros giganteus),它可以長到兩米高的肩膀。

但是,因為上一個冰河時代結束時,氣候變化使其面臨生存壓力,並在8000年前滅絕。

儘管如此,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科學家最近提取殘留的DNA時研究時,它表明鉅鹿仍和現代小鹿有親戚關系。

---

大英自然史73.jpg

 

大英自然史82.jpg

---

必看精選展品:昆蟲採集工具組

昆蟲採集工具,包括一個用於吸吮小昆蟲,玻璃殺戮罐,針盒和鑷子的玻璃炊具。

這些設備由昆蟲學歷史學家Michael Chalmers-Hunt(1920-2004)組裝並送到自然歷史博物館,對許多喜歡收藏的昆蟲愛好者來說很熟悉。

---

大英自然史74.jpg

---

必看精選展品:劍齒虎骨骼

---

大英自然史75.jpg

 

大英自然史76.jpg

---

必看精選展品:巨型地懶毛皮

通常情況下,已經存在超過13000年的動物皮會腐爛 ,但是這些巨大的地面樹懶皮卻沒有。

這件蒐藏是在在智利的一個洞穴中發現,乾燥的環境讓毛皮保存得非常好。

以至於在1895年發現它的科學家,認為它應該是仍然存在世上的物種所有。

幾年後,研究發現它的第二層皮膚來自一種滅絕物種,才認定它的年代與物種。

它的皮上有小骨塊,可能是為了防止掠食者。

---

大英自然史77.jpg

---

【老虎標本& 袋狼標本

---

大英自然史78.jpg

---

大英自然史79.jpg

---

必看精選展品:渡渡鳥模型

渡渡鳥(學名:Raphus cucullatus)又稱模西斯愚稱稱 的模內西斯島上,是一種不會飛的鳥。

羅德里格斯渡渡鳥是本屬的姐妹群,亦已滅絕。

現在,與本屬親緣關係最近的現生種為蓑鳩(Caloenas nicobarica)曾經錯誤地認為白色的渡渡鳥存在於留尼旺島上。

這種鳥在1505年被人類發現後,僅僅200年的時間裡,便由於人類的捕殺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大量減少。

約在1660年代前後,徹底絕滅。

它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被記錄下來,因人類活動而絕種的生物,是除恐龍之外最著名的已滅絕動物之一。

---

渡渡鳥會滅絕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外來物種與棲地破壞之外,還有他本身的個性。

渡渡鳥的個性溫和又好奇心重,會主動接觸沒有看過的外來物種,對人類也很友善,所以被人類大量捕殺。

我每次看到渡渡鳥相關的資料或是標本,就想到他呆呆的接觸人類,然後人類抓住他殺掉的瞬間。

我真的很認同現任科博館館長說的話:「人類只是地球的癬疥之疾,地球抓個癢,人類就可以滅亡」。

對於保護物種與地球這件事情,我們做的不夠多,甚至保護少破壞多。

---

大英自然史80.jpg

 

大英自然史81.jpg

---

【個人推薦展品:渡渡鳥腿骨&頭部與腳部的鑄造模型

---

大英自然史83.jpg

---

必看精選展品:澎湖原人下頷骨

---

大英自然史84.jpg

---

必看精選展品:台灣雲豹標本

這三件雲豹的標本,是來自於國立台灣博物館借展。

但是,其實台博館還有一隻最大隻的雲豹標本,目前展示於博物館的三樓,有興趣的參觀者可以去台博館觀賞。

---

台灣雲豹為台灣特有亞種動物,是台灣本島少數的大型肉食野生動物之一,體形僅次於台灣黑熊。

1862年首次被記錄在科學文獻上,由英國博物學家史溫侯發表。

台灣雲豹一直被視為是一種珍貴的野生動物,台灣原住民,如魯凱族,視獵捕雲豹為一種禁忌。

魯凱族好茶部落將台灣雲豹視為他們的先祖,而排灣族認為雲豹是獵人死去後的轉世。

台灣雲豹原為棲息在中低海拔闊葉林間的大型貓科動物,在土地被大量開發之後,台灣雲豹被迫遷往高山,最後的棲息地是玉山和北大武山。

自80年代中期起,便無人再親眼看到野生台灣雲豹的蹤跡。

經過台美生態學者合組研究團隊調查,歷經13年研究,2013年4月宣布台灣雲豹可能已經滅絕,2014年4月認定台灣雲豹已經滅絕。

但在2018年有電視節目宣稱在玉山拍攝到疑似雲豹的身影,玉山管理處對此表示仍須釐清。

所以雲豹到底是否滅絕了?目前尚未定論,但是希望他能在某處安穩的繁衍下一代啊!

---

大英自然史85.jpg

 

大英自然史86.jpg

 

大英自然史87.jpg

---

必看精選展品:台灣蝴蝶標本

---

大英自然史88.jpg

---

【第五區- 現代世界的博物館】

每一個世代都會出現新的想法與技術,讓舊有館藏以全新的方式展現其意義。

例如持續研究自然史博物館保存的海洋標本與物品,能加深我們對海洋的理解。

建立我們對環境與生態系統的認識,進一步提升我們對太空知識的潛力。

此區展示以礦物為主,難得一見的結晶金塊,成分幾乎與漫畫中能讓超人失去超能力的氪星石一樣。

證明火星曾存有水的火星隕石等,帶領觀眾走向自然科學研究沒有極限的各種可能。

(此段文字來自官網內容簡介)

---

【個人推薦展品:火星礦石

---

大英自然史89.jpg

---

【賣店中的展覽相關商品】

---

大英自然史90.jpg

大英自然史95.jpg

大英自然史92.jpg

大英自然史93.jpg

 

---

【大英自然史博物館展-TREASURES OF THE NATURAL WORLD 展覽資訊】

展期:2018.7.4~2018.9.19

時間:週一至週日10:00~ 18:00(每日閉展前30分鐘,17:30停止賣票、入場)

地點:國立中正紀念堂2、3展廳(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1號)

---

【碧安朵的展覽筆記】

【展覽筆記】(展期至2018/10/31)人類學家的錢包- 貨幣的社會生活特展 ‧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

---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的分享,請給我一點鼓勵,來粉絲團按個讚吧!會有最新的美食旅遊生活資訊喔!

arrow
arrow

    碧安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