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3824951.jpg  

【書名:有影響力的博物館】

【作者:Kenneth Hudson

【出版日期:2003/09/01】

 

【讀書心得】

        各類型博物館的出現絕非偶然,它在特殊的文化與時間之下被創造後,如何與社會脈絡產生關聯(relation)與再造(reproduction)就是其所面臨的挑戰

        從18世紀開始,能戰勝這些挑戰的博物館必能開創新里程碑並施展力量,它所激起的漣漪不僅影響到同類型的博物館,也會使不同類型的博物館產生新的思維。這些有影響力的博物館並未湮沒在歷史洪流中,它會一再的被提出,而它在當時所形成的新價值與觀點也會成為研究博物館史的最佳議題。

        所以,在《有影響力的博物館》一書中,作者Kenneth Hudson 遴選了37座博物館作為書中討論分析的對象,論述其選出這些博物館的主要觀點是「創造性」,而這創造性必須要具意義與價值,除了符合當時社會的需要外還能成為影響同類型博物館發展的指標,更要讓一般觀眾認同。

        所以這「影響」就是博物館的「價值建立」(establishment value)是否有隨著歷史哲學而改變,然而這非一蹴即成,它的影響力仍然要等待時機成熟而發生。更仔細的閱讀後,會發現書中的博物館並非每個都具有絕對的創造性,有些更是掉入時代的窠臼中,我們不禁質疑作者何以將這些博物館列為有影響力的博物館?但是Kenneth Hudson認為,這些博物館所處的困境正是一種價值,讓新興的博物館思考如何跳脫困境。

        討論書中內容,Kenneth Hudson 將這37間博物館的討論分為八個章節,第一章約略描述博物館發展過程與面臨的問題,接續的每篇章節以各類型博物館的內涵為副標題。這是一個有趣的表現方式,我認為他不想用分類式博物館的描述,來告訴讀者本章節是何種類型博物館的論述,目的是將博物館大門打開,帶領讀者去發現博物館的核心價值。考古博物館之於古董家;藝術博物館之於神聖殿堂;自然史博物館之於人類、自然、環境三者關係;科學博物館之於工業;歷史博物館之於家鄉;現址博物館之於歷史的發生等,這樣讓讀者更清楚的了解各類型博物館的內涵。

        雖然作者在書中論述各類博物館的影響力,相對的也舉出缺乏之處,進行批判性的思考,而這些思考也是我們今日可以去檢驗的,在經過20年的發展後,當初的博物館囹圄現在是否已經突破。例如Kenneth Hudson認為一直到1990年之前,藝術博物館服從學術形式的思想很少被質疑與反省,但是我們是可以去改變它的,並且去創造不同的觀眾經驗。所以我們反觀現在的藝術博物館是否已經不再以給觀眾做藝術史測驗為目的,我想答案是肯定的,雖然緩慢,但是博物館開始決心創造不同的觀眾經驗。從這個角度看,本書提出很多的批評觀點都值得現在的我們再次的省思博物館的現狀。

        此書出版年代為1987年,我們不僅看到作者對當時博物館的見解,更有對於未來博物館的體認,距離20年的今天,將其一一檢視,發現作者提出的論點看來仍舊相當新穎,當然其中也有待深入討論與思考的地方。

        從博物館的歷史來看,它的勃發與成長始於西方的論點似乎從來沒有被挑戰過,這也是不爭的事實。在書中將非歐美世界的博物館列為有影響力的並不多,只有以色列的猶太人博物館(Museum of the Jewish Diaspora)和非洲的蘇馬庫博物館(Sumaku museum),而且這兩間博物館的內涵都與民族相關。

        我在此做了一個深入的思考,在第一章中作者論述到80年代博物館快速的傳播到世界各地,是因為歐洲帝國主義(Imperialism)所產生的現象。但我想將其視為一種震盪,而非完全的介入後所衍生的,因為這樣的震盪讓非西方世界開始打開了博物館的大門,繼起的民族主義(Nationalism)才開始建構非西方世界博物館存在的意義,也因此讓這些博物館的創造出他們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是富有民族關懷的。然而,這也面臨到另一個問題,就是在民族主義的催使之下,有多少國家是為了一種無法言喻的自尊而建立博物館,也扭曲了它的真實意涵?

        另外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作者提出的「資訊快速傳遞」所造成的影響。

        指標性博物館出現後能快速的將內在思維傳遞並形成影響,這是因為資訊流通的迅速,但是如果沒有其他的因素存在,博物館將會變成一個統一的模式,而這「其他因素」就是自身的文化價值。從我們所處的世代來探究此一論點會變的更複雜與多元,因為在1990年代後,網路世界快速發展並超出我們預期之外,「全球化」(Globalization)這個在1910年就出現的概念轉瞬成為全世界討論的議題,一開始是經濟面向的,但近幾年,文化面向的討論備受重視,進而有「本土化」(Localization)的聲浪,我們要進行自己的文化詮釋。

        用自身的文化價值來詮釋博物館,是作者在書中所提及的,也是當前博物館學界不斷討論的問題,在這個價值觀發展趨同(convergence)的社會之下,一個博物館如何跟自己的文化價值進行溝通,再將其轉化成內在的思維,尤其是在台灣這個具有多元文化性的土地之下,若是將這論點實踐,必定會發展出屬於台灣文化詮釋的獨特博物館。

        上述這些議題的討論當然並非書中想要討論的全部,只是它更接近當代的我們,因此引發了筆者的思考,但是更引起共鳴的是最後作者提出的未來博物館必須徹底執行的三點事項,它印證了當代博物館在經營時所面臨的問題,我們思考博物館何以在公部門補助金稀少之下開創新的財源;博物館與在地的居民社區如何連結與深耕;以及博物館建立自己的研究基礎時該採用怎樣的觀點與學理。20年前這些問題已然被提出,20年後的今天我們仍未真正獲得解決方法,這是否反應了我們的研究仍裹足不前?所以我們還要更積極努力的找尋博物館的未來。

        綜觀本書的價值,它不僅提供博物館分類概念的架構,還讓我們更清楚的了解到各類型博物館的歷史軌跡,但最重要的一點是它開啟了思考,當我們思考這些有影響力的博物館何以成為當時創新的先驅,同時也引發思考當代的博物館如何開創新局。

 

書寫於2009 / 11

arrow
arrow

    碧安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